东汉吧 关注:3,374贴子:16,062
  • 11回复贴,共1

赵海龙:《汉书·地理志》与东汉政区地理研究(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县邑变化
关于《汉志》中记载的侯国数量,马孟龙已经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其中缺注、误注的侯国,因而《汉志》中的侯国总计应该为225个[66]。其中有209个侯国延续至新莽代汉,东郡乐昌[67],汝南郡成阳、定陵,山阳郡黄、邛成、成都,涿郡成,勃海郡童乡,平原合阳,千乘郡高昌,北海郡上乡,琅邪郡高阳、伊乡,东海郚乡,临淮郡乐陵,信都郡昌成等16个侯国则在此之前国除[68]。
成帝元延三年以后新置、复置的侯国,总计136个,其中表注信息明确,或者县邑属郡明确可考者,总计为51个[69],见下表1:
————————————————————————————
郡目 侯国名县 (注:据《汉书》相关侯表绘制)
河东 平阳、绛
陈留 高安
颍川 舞阳
汝南 阳安、长平、承阳、赏都、信成、安远
南阳 汜乡、博山、平周、新成、高乐、高武、新甫、阳新、宜陵、广阳、义阳、随桃
九江 庸乡
山阳 杨乡、金乡、褒鲁、褒成、爰氏
沛郡 殷绍嘉、孔乡、方阳
涿郡 方城、当阳、广城
济阴 成都、邛成、秺
勃海 童乡
平原 合阳
济南 营平
泰山 德
北海 博陆
东莱 堂乡
琅邪 汜乡、扶德
东海 义阳
临淮 扶平、乐陵
零陵 湘乡、昭阳、承阳


IP属地:北京1楼2023-11-02 00:49回复
    关于表1中的侯国,依据《秦汉卷》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其缺释、误释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河东平阳侯国,哀帝元寿二年绍封,《秦汉卷》河东平阳,虽然依据这一记载,但是却将平阳侯国复置的年代定为公元元年[70],实际应为公元前一年,应为笔误。
    2. 陈留高安侯国,参前述考证结果,不再赘述。
    3. 颍川舞阳侯国,平帝元始二年绍封,《秦汉卷》遗漏,当补。
    4. 汝南承阳侯国,平帝元始元年三月封,表注汝南,《秦汉卷》遗漏,当补。
    5. 汝南长平侯国,哀帝元寿二年五月封,表注济南,《秦汉卷》以为当是汝南之误[71],可从。
    6. 沛郡殷绍嘉,成帝绥和元年二月封,表注沛,《秦汉卷》遗漏,当补。
    7. 济阴秺侯国,平帝元始四年绍封,《秦汉卷》在元始二年,误[72]。
    8. 山阳成都侯国,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绍封,《秦汉卷》遗漏,当补。
    9. 山阳杨乡侯国,哀帝建平二年四月封,《秦汉卷》遗漏,当补。
    10. 山阳金乡侯国,平帝元始元年二月封,由东平国来属,《秦汉卷》无,可补。
    11. 山阳褒鲁侯国,平帝元始元年六月封,表注南阳平,应是《汉志》山阳郡南平阳之误,《秦汉卷》遗漏,当补。
    12. 山阳褒成侯国,平帝元始元年六月封,表注瑕丘,《秦汉卷》遗漏,当补。
    13. 泰山德侯国,哀帝元寿二年五月绍封,《秦汉卷》误以为公元元年,误[73]。
    14. 济南营平侯国,平帝元始中绍封,《秦汉卷》遗漏,当补。
    15. 琅邪汜乡侯国,成帝绥和元年始封,《汉书·何武传》载,绥和元年,“(何)武更为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不其,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更以南阳犫之博望乡为汜乡侯国,增邑千户” [74]。《秦汉卷》认为成帝绥和元年始封时即在南阳[75],误,应当是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徙封南阳。
    16. 琅邪扶德侯国,平帝元始元年二月封,表注赣榆,《秦汉卷》遗漏,当补。
    17. 临淮扶平侯国,平帝元始元年二月封,表注临淮,元始四年国除,《秦汉卷》遗漏,当补。
    18. 勃海童乡侯国,平帝元始五年绍封,《秦汉卷》无绍封[76],误。


    IP属地:北京2楼2023-11-02 01:47
    回复
      表1中的51个侯国,河东平阳、绛,颍川舞阳,汝南阳安、长平、赏都(即宜禄),南阳博山,山阳成都、邛成,济阴秺,勃海童乡,平原合阳,临淮乐陵,零陵昭阳(即昭陵)、承阳等15个侯国,皆为《汉志》所载,山阳成都、邛成,勃海童乡,平原合阳,临淮乐陵等5个侯国在《汉志》中亦为侯国,其余10个县邑则发生了县邑性质的改变。在剩余的35个侯国中,南阳之平周、新成、高乐、阳新、宜陵,沛郡孔乡、方阳,山阳之杨乡,东莱之堂乡,临淮扶平等10个侯国在平帝元始五年之前国除[77],因而至新莽代汉,相比《汉志》增加25个新的县邑,35个新的侯国。
      在剩余的85个侯国中,严乡、武平、汝昌、武安在此期间曾经复置,实际只有81个新的侯国。按照其侯国属性,大体可以分为王子侯国与非王子侯国两类。为了论述方便,分别绘制表2、表3如下,其中“《汉志》”一列表示侯国名目在《汉志》中存在的情况,“备注”一列主要是为了记录该侯国是否存在重名侯国,若是,则相应标示√,并在其后的括号内注明这些侯国的最终属郡。
      表2:王子侯表


      IP属地:北京3楼2023-11-02 13:31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4楼2023-11-02 23:01
        回复


          IP属地:北京5楼2023-11-03 13:29
          回复
            我们知道,王子侯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分封之后一般应当别属邻郡。《秦汉卷》则认为:“平帝元始元年广置侯国封东平、楚、淮阳王子,乃施恩于此数国,非以推恩令而置,故其地皆在汉郡中。”[78]
            《汉书·平帝纪》载,元始元年,“封宣帝耳孙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侯”、“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者,复其属,其为吏举廉佐史,补四百石” [79]。王莽秉政之初,持续采取优待刘姓宗室的做法,《汉书·王子侯表》亦载:“元始之际,王莽擅朝,伪褒宗室,侯及王之孙焉;居摄而愈多,非其正,故弗录。旋踵亦绝,悲夫!”[80]于此愈加可见平帝元始元年封置的特殊性,即“侯及王之孙”,西汉时期的王子侯国基本都是封予诸侯王之子,平帝元始元年则扩大到诸侯王之孙,尤为殊异。另外,楚、淮阳、东平等三国领域较为狭小局促,确实不足以封置36个王子侯国,因此汉廷完全有可能将此36个侯国封置于汉郡。
            《秦汉卷》大胆打破这一成例,并进而据此考证出了20个侯国的属郡,分别为陈留外黄、平陆,汝南成阳,南阳新城、高乐,江夏安陆,沛郡釐乡、陵阳,魏郡成陵,涿郡阳兴,平原平纂,泰山平邑,齐郡西安,琅邪伊乡、胶乡,东海郚乡、承乡、合昌、就乡,临淮乐安。通过表2可以发现,以上20个侯国,除了陈留外黄、江夏安陆、齐郡西安乃《汉志》的县目外,其余17个侯国皆是之前封置的侯国。
            据表2可以发现,平帝元始元年封置的王子侯国中,具有这种属性的侯国,还有宜陵、高阳、平通、昌城等,因而总计为24个此种属性的侯国,平帝元始元年总计封置37个王子侯国[81],所占比例相当之高,因而笔者认为《秦汉卷》的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可取性,至于剩余12个此种类型的侯国是否具有一致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其中,见于《汉志》记载的有东海郚乡、承乡、合乡,汝南成阳,江夏安陆,陈留外黄,琅邪高阳、伊乡、胶乡,齐郡西安,信都昌城等11个县邑,因而应当增加了25个新的县邑。由于其中的东海郚乡,琅邪高阳、伊乡,信都昌城等4个侯国为《汉志》所载,因而增加的侯国应为32个。
            此外,表2中的杏山侯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据《汉书·王子侯表》载,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封楚安王子成为杏山侯,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国除,同时还封置楚安王子不害为浮丘侯,亦在元鼎五年国除[82]。《秦汉卷》认为平帝元始五年封置的杏山侯国,应当是封置于沛郡之中[83],实际上,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元鼎五年杏山、浮丘国除之后还属楚国,至平帝元始五年再次别属沛郡,笔者怀疑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IP属地:北京6楼2023-11-03 22:37
            回复
              哀帝建平二年,封置东平王子侯国严乡、武平,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父大逆,免。元始元年复封,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信为天子,败死[84]。《秦汉卷》没有考证其侯国所在。《汉书·翟义传》载,居摄二年,“(翟)义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信弟武平侯刘璜结谋。……而(刘)信子匡复立为(东平)王,故义举兵并东平,立信为天子” [85]。东平国与东郡相邻,东郡太守翟义起兵之后之所以与严乡、武平侯联合,并能够很快“并东平”,应是二侯国在东郡境内之故,因而笔者推测建平二年封置的严乡、武平侯国,应当分封之后别属于东郡。
              此外,成帝绥和元年六月封广阳王子常得为方乡侯[86],王恢认为即《汉志》广阳国之方城[87]。其实,从上文的考述可知,方城侯国于平帝元始二年封广阳王子,因而此处的方乡,不应为方城,或是方城之乡邑,封侯后应当别属涿郡。
              由于以上60个王子侯国中,皆存续至平帝时期,因而新增加的县邑总计为49个,新增加的侯国为56个。


              IP属地:北京7楼2023-11-04 15:00
              回复
                表3 非王子侯表(注:据《汉书》相关侯表绘制。)

                表3中的非王子侯国总计21个,卢乡、成武见载于《汉志》,因而《秦汉卷》认为二侯国分别隶属东莱、山阳郡,可从。宣平侯国在平帝元始二年绍封,《秦汉卷》无[88],可补。此外,宜乡、汝昌侯国分别在哀帝建平元年与元寿二年国除,因而至新莽代汉之时,表3中新增加的县邑为17个,新增加的侯国为19个。此外,汝昌侯国,表注阳谷,显然阳谷为县邑,应是汉末增,《秦汉卷》无,可补。
                汉成帝元延三年郡国103个,县道侯国1578个,其中侯国225个,至新莽代汉之时,《汉志》中的侯国国除16个,因而侯国减至209个,县邑总量则减至1562个。
                汉成帝元延三年之后,新置王国三个,郡国数量增加至106个。封置侯国136个,有5个侯国重复封置,计有131个新置的侯国,除去侯国国除省并以及一些侯国与《汉志》县目一致以外,同时,需要考虑新置的朱扶、阳谷、谷孰、安民[90-1]四县,因而新增加的县邑为95个,新增加的侯国为110个,因而至新莽代汉时,总计应有县邑1657个,其中侯国数量为319个。


                IP属地:北京8楼2023-11-04 22:01
                回复
                  [66] 临淮郡开陵侯国,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六月绍封,王莽败绝。《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侯表》,第662页。临淮郡乐陵侯国,河平二年无后国除,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六月绍封,王莽败绝。《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698页。马孟龙没有指出其国除复置的情况,今增补于此,由于二侯国皆在《汉志》断限之前复置,因而并不影响《汉志》侯国的总数。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第96页。
                  [67] 周振鹤认为乐昌属汝南郡,《汉志》遗漏,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239页。马孟龙认为乐昌侯国始封在东郡,元延三年之后徙封汝南,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第94~95页。
                  [68] 马孟龙认为邛成、合阳等皆在新莽国绝,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第(490-1)、491页。实际上两个侯国中间有过绍封的情况,《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右孝平二十二人,邛成、博陆、宣平、红、舞阳、秺、乐陵、都成、新甫、爰氏、合阳、义阳、章乡、信成、随桃、褒新、赏都十七人随父继世。”《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719页。
                  [69] 需要说明的是,南阳郡汜乡侯国乃由琅邪徙封,应减去1个;南阳新甫侯国,建平元年始封,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国除,元始四年绍封,应增加1个,所以表1中的侯国数量仍为51个。


                  IP属地:北京9楼2023-11-04 22:09
                  回复
                    [70]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251页。
                    [71]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265页。
                    [72]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293页。
                    [73]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304页。
                    [74] 《汉书·何武传》,第3484~3485页。
                    [75]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422页。
                    [76]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501页。
                    [77] 陈留高安侯国,虽然在哀帝元寿二年国除,但是据砖文所载,应当延续至东汉时期,故暂不将其作为国除之后省并的侯国。
                    [78]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290页。
                    [79]《汉书·平帝纪》,第349页。
                    [80]《汉书·王子侯表下》,第483页。


                    IP属地:北京10楼2023-11-04 22:10
                    回复
                      [81] 平帝元始元年封置的37个王子侯国,只有宰乡侯为鲁王子,其余皆楚、淮阳、东平王子,皆是宣帝之后,这里只将剩余的36个侯国作为考察对象。
                      [82] 《汉书·王子侯表上》,第436、437页。
                      [83]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269页。
                      [84] 《汉书·王子侯表下》,第518~519页。
                      [85] 《汉书·翟义传》,第3426页。
                      [86] 《汉书·王子侯表下》,第517页。
                      [87] 王恢:《汉王国与侯国之演变》,台北:“&&”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4年版,第326页。马孟龙的观点与之相同,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第519页。
                      [88]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1052页。
                      [90-1] 平帝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据此,安定郡在平帝元始二年应当增加安民一县。《汉书·平帝纪》,第353页。


                      IP属地:北京11楼2023-11-04 2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