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吧 关注:10,941贴子:419,992
  • 0回复贴,共1

李胡真是差一点成了皇帝。他的二哥、辽朝的第二位皇帝辽太宗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胡真是差一点成了皇帝。他的二哥、辽朝的第二位皇帝辽太宗死于南征归途。
不过,前因后果。“契丹主阿保机卒于渤海,述律太后杀酋长及诸将凡数百人。契丹主德光复卒于境外,酋长诸将惧死,乃谋奉契丹主兀欲勒兵北归。”
兀欲,汉名为耶律阮。他是耶律倍的长子,一直被辽太宗带在身边。按照述律平等守旧派坚持的世选制的规矩,他自然有资格当皇帝。
辽太宗死后,耶律阮有亲信名为耶律安抟,马上替耶律阮在军中四处串联,最后找到了南、北院大王。北院大王说,要是我们拥立了耶律阮,太后那边肯定要兴兵作战。耶律安抟回答,太后肯定是要立李胡当皇帝的,李胡的残暴可是路人皆知。一听又可能人头滚滚,南院大王就拍了板。于是整顿队伍,召集诸将拥立耶律阮即位于太宗灵柩前。是为辽世宗。
述律平得到消息后,立刻起兵,以李胡为帅,结果被辽世宗前军的耶律刘哥等人击败。最后述律平妥协,皇太子耶律倍的儿子在二十年后夺回了皇位,史称“横渡之约”。
尘埃落定。述律平问耶律刘哥,你为何叛我。耶律刘哥说,你杀了我父亲。
述律平又问耶律安抟。耶律安抟说,你杀了我父亲。
辽世宗虽然继位,但是却镇不住局面。无论是述律平、李胡一派,还是辽太宗的嫡系一派,都对皇位虎视眈眈,数次发动叛乱。仅仅在位四年,辽世宗死于“火神淀之乱”。
辽朝的太祖太宗都葬于祖地(今赤峰),一为祖陵、一为怀陵。第三位皇帝辽世宗死时,述律平仍然在祖陵的奉陵州祖州居住。辽世宗最后葬在了医巫闾山的显陵,与其父让国皇帝辽义宗耶律倍为伴。而替辽世宗报了仇的辽朝第四位皇帝辽穆宗,则是辽太宗的长子,最后竟也死于非命,葬在了其父的怀陵。
第五位皇帝,却又是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同样也是灵前继位为辽景宗,他也和父祖一样葬在了医巫闾山,不过,葬于乾陵。
显陵、乾陵,是为北镇医巫闾山下二帝陵,尘封千年后,终于被后人寻到了踪迹。
承上启下的辽乾陵
辽代皇帝追尊祖陵,也只追到了耶律阿保机之父的德陵,可能之前并无具体墓葬。
早期的契丹人,丧葬方式十分简单,但是也十分独特,根据《北史· 契丹传》记载,契丹人死后是将尸体放在大树上,后人称之为“树葬”,而且尸体要在树上放三年,之后才由家人收敛。
对于契丹人的丧葬习俗,中原的史书中记载最多的就是“死不墓”,早期的契丹人逐渐放弃了“树葬”之后,采用了“火葬”。后来还把火化后的遗骨集中埋葬于黑山即木叶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境内),所以才有了《辽史》卷53《礼志下·嘉仪下》所记载的拜祭祖先的仪式,“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黒山。黒山在境,北俗谓国人魂魄,其神司之。”
不过随着契丹的崛起,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建立了辽朝之后,契丹人也破除了“死不墓”的丧葬习俗。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省风俗”的重点之一就是吸收汉族丧葬礼仪,改革契丹丧葬旧俗。
虽然说礼仪形式方面,契丹人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葬俗上还是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比如 “帝羓”,这位皇帝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资治通鉴》对此记载是,“至杀胡林而卒。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 这种处理尸体的葬俗,研究者认为主要是为了对尸体进行保护。
丧葬形式变化也能为契丹的历史勾勒出一个具象化的发展序列,使得其独特形象得以在现代人眼中日渐丰满起来。
“辽乾陵是辽代中期帝陵,它承上启下,是辽代陵寝制度发展演变中关键的一环。”周大利介绍说,“辽乾陵开创的以一组四合院建筑作为帝陵玄宫前祭祀建筑的模式,与唐、北宋以及辽代早期以一个单体建筑(献殿)作为玄宫前祭殿的做法有显著区别,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并且被明、清两代帝陵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辽代陵寝制度在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地位。”
萧太后的墓大了一点
“乾陵发现了两个墓葬,其中编号为M2的墓居于正位。而超级规模的M1墓葬(超过目前发现的所有辽墓,也远大于新立M2墓)却居于偏位,且墓向朝正南,与其他辽帝陵朝向东偏南不同。”周大利介绍说,“专家们推测M1墓葬可能为萧太后之玄宫。小的那个是辽景宗的。”
大辽朝在萧太后萧绰主政时达到了顶峰,其功绩除了没改朝换代之外也可与武则天并肩。所以将自己的玄宫建大点也无可厚非了。而且,在大辽朝,后族势力是足以与皇族抗衡的。后族集团的存在与辽王朝相始终,每一帝朝都存在着后妃参政,这种参政不是后妃一个人在参政,而是后妃所代表的集团在参政。
契丹建立的大辽国,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共有19位皇后,这其中呢,居然有18位是萧皇后。理由其实也简单,因为整个大辽国一共就俩姓,皇族的耶律和后族的萧。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耶律世保承祧之业,箫氏家传内助之风。”
耶律这个一看就是用汉语直译过来的胡姓,契丹人本无姓,一般都是根据住哪来称呼,就像三国时候的常山赵子龙。开国之主阿保机住在“世里”,于是他就以“世里”为姓,汉语译音就成了“耶律”。(《契丹国志·部族志》)其实阿保机是有汉姓的,他觉得自己和刘邦差不多,于是就决定子子孙孙都跟他姓刘的,刘邦当年可是有着得力手下的,萧和,于是这个正经八百的汉家姓氏“萧”就成了契丹人的另一个姓,让他们世代辅佐耶律,也就是后族。
当然了,姓萧不代表就是一家人,《辽史·后妃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后族唯乙室、拨里氏,而世任其国事……”也就是萧姓皇后至少是从两个部族里选出。后来又增加了述律平的萧和萧思温(萧绰之父)的萧以及国舅别部萧。所以仅是契丹萧氏的祖茔或是家族墓地,就有不少处,比如说,辽宁就有阜新和法库两大墓葬群。
大辽朝的“孝治天下”
萧太后萧绰去世后,按照古制应该改年号,但是她的儿子、辽代第六位皇帝辽圣宗说改元是吉礼,自己服丧期间行吉礼是不孝,大臣进谏,辽圣宗说,我宁可违背古制也不会去做不孝之人。
我国古代通常说的“孝治天下”,汉朝时的选官并没有科举制度,而是举荐制,正是所谓“举孝廉”。
“孺子无不慕其亲者,嗜欲深而爱浅,妻子惧而孝衰。人人皆然,而况天子乎。”辽朝的君主们对于“孝”是一直以身作则的,史书中多有记载。
辽朝建立前正是烽火连天时,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满盘皆输。不过耶律阿保机却在激战正酣时突然离开了战场,原因是他的母亲病了,一天就跑回母亲面前侍奉。
辽太宗在中原待得久了,就对众臣说,我得回家看我妈去。
在辽圣宗当政时期,不仅他自己以身作则,也不只是在契丹贵族间推广孝道,而且为了使“孝”深入民心,他甚至动用了法律手段。
比如辽圣宗颁布了一道诏书:在朝为官者若不将父母带在身边,而由邻居举报的话,此官员必会以不孝之罪论处。对于孝顺父母,而且三世同堂者,朝廷则会对其家给予褒奖。
对父母不好的不允许举荐当进士,忤逆父母情节严重的和淫乱不轨者一样,要五马分尸,“五车辕杀之”。
种种举措都是为了倡导教育人们增强尽孝观念,使得“孝”成为契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
两汉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中兴之主东汉光武帝刘秀外,他们的谥号其实都带着一个“孝”字。
辽朝的皇帝,除了开国之主耶律阿保机外,谥号中也都带了“孝”字,不过末代皇帝辽恭宗耶律延禧谥号仅为“天祚皇帝”。毕竟国家都被他整没了,还有啥孝道可谈。
医巫闾山 兵家必争之地
崇尚汉朝制度的辽朝,对于帝陵的管理十分重视。仿照汉朝陵邑的设置设立了奉陵州。于是,因显陵而有了显州,因乾陵而有了乾州。研究者认为北镇市老城区北部为显州城址之所在,小常屯城址则是乾州。
显州作为奉陵州,自辽世宗时期置州起,便成为辽朝皇帝常去之地。据《辽史》记载,景宗在位期间和圣宗即位之初,两位皇帝以祭陵为名经常活动在医巫闾山地区,尤其圣宗即位时“母寡子弱, 族属雄强”,母子二人常远离上京, 长时间往来于闾山和东北面的国舅萧氏领地。也正是医巫闾山地区以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对耶律倍家族战胜耶律德光家族最终夺得皇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显州作用尤大。
早从耶律倍时期,就从中原的定州掠夺人口、工匠,“至定州,掠居民而还”宜州,宜州也在今日医巫闾山地区。定州“民工织紝, 多技巧”,于是医巫闾山地区开始养蚕织锦。辽圣宗因此能“以显州岁贡绫锦分赐左右。”而为了充实显州城,辽太宗迁徙了三百户渤海人。这批渤海人善养马,善打造兵器盔甲。战时“铠甲缺则取于显州甲坊。”
《辽史·地理志》中,东北方向的一些头下军州位置的参照州城提到的就是显州。比如,懿州,在显州东北200里;渭州,在显州东北250里;原州,在显州东北300里等等,可见奉陵州显州已经成仰控大辽东北方的区域中心。不过,东北方的女真人终于还是来了。用了四年时间打到了医巫闾山。1116年,“(金军)遂拔显州。于是,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皆降。”根据史料记载,辽金双方在医巫闾山展开拉锯战长达八年之久。而大辽显陵、乾陵两帝陵毁于何时,并无记载。
史书中最后提及闾山帝陵,是辽天祚帝死后二十五年, 即“金皇统五年, 葬于广宁府闾阳县乾陵傍”。
近代以前,契丹人十分神秘,彗星般崛起于亚欧大陆东方却又彗星般陨落,甚至作为一个族群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不过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让契丹掩去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而出土了大量文字和器物的帝陵更是契丹人文化的精华之汇聚。
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曾这样比喻:如果说医巫闾山像一条巨龙,那么显、乾二陵便犹如巨龙的双目,探寻、保护和研究医巫闾山辽陵,则有着画龙点睛的意味。
乾陵:辽朝中兴与灭亡的旁注
乾陵,最有名的莫过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陵园了。医巫闾山的乾陵,葬的是辽景宗和他的皇后、同样也是赫赫有名主政数十年的萧太后萧绰。
近几年考古发掘的新立遗址是辽乾陵的核心区,遗址位于北镇市区西北约8公里,地处医巫闾山中段东麓的“三道沟”沟内。
“乾陵的核心区域分布有三组大型遗迹,包括两座大型墓葬和一组廊院建筑址。” 北镇市考古和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周大利介绍说。“此次发掘的北镇新立遗址四合院建筑与巴林右旗辽庆陵三座陵前主要殿址进行比较,它们的朝向、平面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出土的兽面瓦当、檐头板瓦、筒瓦、板瓦等绿琉璃建筑瓦件高度相似,遗址出土了玉册、大型石螭首等高等级遗物,由此证明北镇新立遗址四合院建筑就是辽代帝陵玄宫前的祭殿。辽代显、乾二陵均葬于医巫闾山,但只有乾陵与庆陵前后相继,结合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瓷器等遗物的时代特征,我们认为北镇新立遗址四合院建筑就是辽代乾陵的陵前祭殿。”
医巫闾山帝陵在辽代全部五座帝陵中占据其二,尤其是辽乾陵修建于辽代鼎盛时期,是辽代帝陵遗址和辽代文明的精华所在。而大辽为金所灭后,末代皇帝天祚帝也被金人葬在了医巫闾山先祖陵区内,其墓不知所终。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本版图片均由北镇市供图


IP属地:山东1楼2023-11-29 11: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