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门吧 关注:2,342贴子:60,557
  • 0回复贴,共1

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
净界法师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大师的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与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以后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坯器,我这泥土捏好以后,还没去烧,一场雨下来以后,坯器又变成泥土了。
所以我经常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我说你入空性的时候,人法双亡;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
后来蕅益大师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看到他做过几次加行,他曾经努力过,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内心安住空性的时候,内心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我们前面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年纪大了,你不能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就法不契机了。临终人、晚年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
这时候你讲什么都没有用,这时候叫你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时候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告诉他,你只要做一件事,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什么是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第二是圆修,什么是圆修?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六波罗密为助行,正助双行,但是在这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圆修所强调的是一种愿望,至心发愿。
但是在专修与圆修之间要简别另外一个——叫做杂修。有些人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些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嘛,那你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第十八愿不摄受你,也不是至发愿,第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
这地方就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两者都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与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他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非常困难的,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但是怎么办?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你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唯一的选择,本尊相应法嘛!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至心发愿。
--------
念佛时如何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
问:请问师父,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要如何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
净界法师答:一个初学者你是不能够同时操作理观跟事修,不可以的。初学者要把理观、事修,切开来分成两块,要分开操作。你一开始到佛堂的时候,要先拜佛,因为你的身心粗重,让身心调柔,调柔一段时间以后,稍微经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时候先念佛,把心静下来。可能十五分钟,可能三十分钟,就专心听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是无分别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顺从弥陀的音声,你相信这个音声是无量的功德,它一定会救拔你。
第二个你相信这个音声,一定会带你到净土去,只要相信就够了,带一点信仰。这个时候心中是不动名言的,只有声音,法界一声,这个事修一段时间以后,你开始把佛号停下来,修理观。观照你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空、假、中三观,当然这个空假中三观,等于是三种观法。
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陀,就是慢慢的安住、调伏、引导。理观一段时间以后,再恢复到念佛再事修,就是这样调配,但是主修是持名,主修。
那么理观干什么呢,你要准备你调伏烦恼的第二念,就是为临终准备,你要有能力去调伏,就是说做第二念的调伏,你要为临终储备一种调伏的力量,你每一个观照,在你的内心当中都加强一种力量。临命终的正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你要去储存,这个能量要去储存。
我们刚开始是理观、事修,事修、理观,当然你不用到临命终,你慢慢觉得,慢慢慢慢你会发觉,诶!你在念佛的时候,遇到特别大的那种妄想,带有烦恼执取的妄想来冲击你的时候,你自己会提出理观,来告诉你,这都是虚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后你再来对治它,它是一个过失相。
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光,你会慢慢的从空、假、中里面,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自己会启动你一种去冲破难关的力量出来。当然这个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会受到震动,它冲击你的时候,你会摇晃几下,但是你马上镇静下来,你的理观智慧就会出现,它没有辜负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观就会出现。我们能够掌握第二念的反击能力,你不用到临命终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观,果然不可思议。
所以说你这个刚开始,理观跟事修是分开,但是你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后,你在念佛的时候,理观它是在潜伏状态,但是只要是有障碍,它主动的会跳出来,它自动会启动的,它会帮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进步了,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烦恼业力追着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所以这个时候,你的理观跟事修慢慢结合。
所以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正式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佛号是在现前的状态,理观是在潜伏的状态,它随时备而不用,因为它随时面对你内心强大而坚固的妄想,那个带有执着的妄想,它会启动第二念的反击能力,让你在每一个妄想当中,顺利的过关,这个就是到最后理观跟事修的结合。
但是你主修还是佛号,你刚开始的时候要切开来,没有一个初学者,可以同时理观跟事修的,不可能,因为这两个性质不一样,念佛是无分别住的,是信仰皈依的,是无分别的,你理观是要有分别的,所以一开始是分开的,但最后的时候,它们两个会暗合道妙,会慢慢的结合在一起,佛号中隐藏着理观的能量,理观的能量当中又带有佛号。
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在理观当中,佛号的庄严现前,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这个理观的智慧,在旁边默默的保护你,这个就是理观跟事修最后的结合。好,这就理观跟事修的操作,先分开再结合。
理观跟事修,刚开始要在佛堂修喔,你不能开车的时候修哦,开车的时候你就修不来了。
-----
(转)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道不是我们现在的外道了。现在外道是没什么章法,古时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想了生死了,他们在高深的禅定当中,也看到生死的可怕,他甚至于可以看到他来生的去处。但是,不幸的是他方法错误。
外道一般处理生死的问题,在古代是采取两个手段:一个是禅定,一个是苦行。这两个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的病根,首先要处理生死轮回。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好端端他为什么就生死轮回?为什么人死了以后,业力结束了,然后他下一个业力马上又生起呢?
本来你造的业是生灭的,是片段的,那么“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你这一期果报结束以后,是什么力量让下一个业力生起来的?中间的桥梁是谁把它启动的?这个很关键!就是相续。
其实业力本身不可怕。因为业力每个人都有,阿罗汉也有业力,就是说念珠本身不可怕,但是到底是谁拿一条线,把它串成一条念珠的,可怕的是念珠中间的那一条线。
就是说,到底是谁把业力串起来的,让它变成有生命力?本来业力是一片一片的,这个片状的业力不能得果报。你要形成一个生命体,它必须要有个贯穿业力的力量,那个是谁?佛法说,就是我执。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就是说是什么力量让你片段的业力串成一种相续的业力,这才可怕。变成辗转相续,这是一种主宰的概念,一种“我”。
因为我们凡夫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当我们的业力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时,可能是一个男众,可能是一个女众,总之你有色身,有内心。色身刹那刹那生灭,生老病死;内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我们就很奇怪,就起颠倒,会把这种生灭的身心世界捏造成一种自我的概念,有一个我住在这个身心世界,然后要去操控,去主宰这个身心世界。
佛陀说五蕴,但是我们凡夫的概念认为有六蕴,色受想行识我,有六个蕴。那么佛法就是说,这个“我”是多余的,而且它是问题,这个“我”就是那一条线。所以,它整个消除业力的关键,就在消除我见。没有人能消除业力,业力是没办法消除的!你无量劫的业力就是尽虚空不能容受,你怎么消除业力呢?
消除业力简单地说,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能让这个业力结束以后,又产生另外一个业力。把那种相续的力量破坏掉,就是主宰性跟爱取这两个,你对来生有所期待,你的期待来自于自己的妄想。
我们人很奇怪,我们吃的痛苦都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好的东西都留下来了。我们一直会把人生想像得很美好,我们对人生太包容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临终的时候,一直想要去取代来生的生命,一个主宰性,一个攀缘性,所以佛陀就从这里下手。
首先你修空观,诸位,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空观是一把刀子,你不能拿它乱砍,把你的菩提心也砍没了。空观的对治有两个:一个爱取,一个是我见——主宰。所以你今天培养一个空观的智慧,你要知道空观到底是在干什么用的,它就是消除你生命当中主宰性跟爱取的力量。
当然,我们说过根本在我执,但是这个我执的引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带有贪爱的我执,一种是带有不贪爱的我执。
如果是不贪爱的我执,直接就用通教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破坏了。我们要主宰东西,你必须要有所住,必先有所求,有所求必须要有所得。这个东西必须是真实的,有一个东西让你得到了,你才可以主宰嘛。但关键是人生无所得,你不可能从人生得到东西,就像你做梦,你不可能从梦境里得到东西,人生只有一种过程。
所以,把有所得的心破坏以后,你主宰的概念就没了,这个是通教的概念。它直接从无所得,所以无所求;无所求,所以无所住。所以它的空观,就是把我见主宰性给破坏。
但是,带有贪爱性的主宰,就不能这样子了,你就要辛苦一点走藏教的方法,无常,所以是苦。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你充满了不安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最后无我故空。这就是这两种操作。
但是它整个目标,就是在消除十二因缘里那个无明。因为你要掌控人生,来生就出现了,就这样子。本来人生是片段的,因为你想主宰,它变成连续了,可怕就在这连续,辗转相续无有止境。所以说,灭色取空,它是断除业力相续的那个我执。
外道的苦行,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跟色身没有关系,问题不在身体。所以外道修苦行,把身体折磨得很痛苦。佛弟子说,你这个车子不走了,你是打牛还是打车呢?你把车子打坏都没有用。现在问题不是说你不吃饭,你就可以把生死给了了,你不吃饭不睡觉,这跟了生死是两码事,问题不在这儿。
所以外道的修学问题在哪里呢?他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的,他找不到生死轮回的根源在哪里,所以他只好就乱修了,盲修瞎练,眼睛闭着乱修。佛陀出世告诉我们,生死的根源来自于我爱执,就这个概念不一样。
所以,佛法讲正因缘境,就是说每一件事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今天“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你要把它的原因找到。就是说,佛法可没叫你把业力消灭,它要你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带业往生就是说,当这个业力结束时,你不能让下一期的业力启动起来,你要把下一期业力启动,那你就没希望了。就是这个业力到此结束了,虽然有业种子,但是它不能启动,是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讲,业力一点都没有少,但是它不能产生一种相续的功能,它变成片段的业力了,那就没有作用了。
所以,空观的智慧其实不是在消除业力,严格来说是断相续,你把业力的相续破坏了就可以了。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处是观。净土宗也有止观,净土宗的止观叫作都摄六根。就是说佛号的操作,什么叫作心于佛号能够安住呢?就是佛号现前时,你的六根是收摄的,是往内收的。如果你的佛号在心中运转时,你眼睛还是到处看,耳朵还是到处听,这个佛号叫不安住,这个佛号是不承认的,因为佛号在心中没有根。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就是什么叫作把佛号念好呢?就是佛号一转起来时,六根是收摄的,你的生命只有听到声音而已。不是说叫你把眼睛闭起来,也不是把耳朵塞住。就是说,你这时的心不向外攀缘,是把心收起来,不是把六根关闭。这是第一个,建立佛号。
建立佛号,我们前面强调要有皈依的心。有些人的佛号在心中念了半天,他的佛号没办法生根。稍微风吹草动这个佛号就失掉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跟佛号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你认为佛号可有可无,所以对佛号的认知很重要!
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很重要。必须建立一个皈依,就是救拔跟被救拔的关系。要思惟:我们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们无量劫来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现在我们已经没办法处理了,没法子了!我现在不睡觉每天拜忏也没有用了。第二个,弥陀大愿必定救拔。所以你要先认清楚,这个佛号在你的生命中,它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是你唯一的希望,唯一!就是说你离开了佛号你就完了。一个贫穷的人,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希望,他得到一颗摩尼宝珠,他不会把它丢掉的,因为这是他生命改变的唯一的希望。
所以,如果不修皈依,佛号就整天念得悠悠泛泛,稍微妄想一动佛号就没了,就是这个佛号没有生根。为什么没有生根呢?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音声,你不认为说,我没有佛号就不可以了,这是不对的。
所以,一个人要把佛号念好,你最好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业障深重;你也能够了解佛号是什么意思,四十八种力量。所以,它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这是第一个,止。净土宗,第一个,你要先建立佛号,在妄想的心中,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你一定要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就是要念佛!
妄想这件事情是这样:妄想,你不坚持,它势力就很大;你一坚持,它就没有力量,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你可以试试看,你一旦坚持,妄想就没有力量了。你把电灯打开时,黑暗就消失了。如果说,你觉得妄想很粗重,你控制不了妄想,那是因为你没有坚持佛号。你没有对佛号坚持,妄想势力就大了。所以你一旦坚持佛号,妄想就没有力量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引导佛号。
很多人建立佛号以后,这个佛号没有善加引导,很可惜!你要成功地把佛号引导至厌离娑婆而趋向极乐,这当中厌离娑婆更难。就是你不能让佛号落到娑婆世界去。当然这个地方跟你的心态有关系,因为你的佛号是你的心带动的,所以你的心就不能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
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把这种贪恋娑婆、想要主宰娑婆的心,慢慢地把它调整为欣求极乐,这棵“树”要调整过来,这个就是观照了。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用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沟通。你过去养成一种错误的习惯,产生错误的知见,一直认为娑婆世界是好的,你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你的想法是错了,你看到了表相,没有看到表相后面的道理。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不断地、一次一次地把这个道理说给自己听,让我们的妄想不断地改变,从一种贪恋娑婆变成厌离娑婆。其实,你只要肯努力,我们你的心会改变的。因为你打妄想,也是这样不断熏习,是错误的熏习,你现在把它反熏回来。遵修止观,就是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这两件事情。


IP属地:吉林1楼2023-12-31 16: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