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4,927贴子:68,011

马孟龙:西汉国家&&地理结构演变(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秩律》所见汉初郡级政区排序
《秩律》完整载录吕后元年朝廷直辖280余县、道、邑,是了解汉初政区设置的重要资料。但《秩律》是一份记录汉朝&&秩禄级别的法律文献,并未出现郡级政区排序。不过,有学者注意到《秩律》各秩级律文存在“同郡属县集中排列”规律。若将各秩级地名按照上属郡归类,仍能看出一个较为固定的郡级政区排序。晏昌贵首先揭示这一面向:
(六百石秩级地名)大致由内史—北地、上郡、陇西—巴、蜀、广汉、汉中—河东、上党、河内、河南—南郡、南阳、颍川—云中,从西北始,又以西北终。
(千石秩级地名)从内史开始,以云中作结,符合上述规律。
(八百石秩级地名)郡的排列为内史—北地—巴、广汉、汉中—南阳、河内、河东—云中,以内史开始,以云中作终,与上文总结的规律基本相符。


IP属地:北京1楼2024-02-27 00:33回复
    晏先生遵照《秩律》“同郡属县集中排列”原则,复原各秩级汉郡排序,发现一套较为固定的顺序,为后人讨论《秩律》郡级政区排序及内在逻辑指明了方向。不过,此前学界对吕后初年朝廷直辖郡的认识并不准确,对《秩律》某些地名隶属关系的理解也有偏差,导致其复原郡级政区排序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笔者《张家山汉简〈秩律〉与吕后元年汉朝政区复原》(以下简称《复原》)重新复原了《秩律》各秩级地名的隶属关系,为本文讨论《秩律》郡级政区排序奠定了基础。以下利用《复原》,分析《秩律》各秩级的郡级政区排序。


    IP属地:北京2楼2024-02-28 01:04
    回复
      《秩律》六百石秩级地名数量最大,“同郡属县集中排列”的规律最为明显。《复原》把六百石秩级地名区别为“旧本”和“续补律文”两部分,将六百石秩级律文“旧本”地名分为16组。其中第16组集中载录与蛮夷相关的县、道。将这一组去除,其余15组地名分属15个郡级政区,排列顺序为内史、北地郡、上郡、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河东郡、上党郡、河内郡、河南郡、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云中郡。另外,第16组蛮夷县道排列也有规律,反映的上属郡排列顺序为陇西郡、北地郡、上郡、蜀郡。六百石秩级续补地名可以分为4组,排列顺序为内史、河内郡、颍川郡、东郡(表2)。


      IP属地:北京3楼2024-02-28 01:05
      回复
        《秩律》八百石秩级地名数量仅次于六百石。《复原》将八百石秩级地名分为13组,前10组地名遵循“同郡属县集中排列”原则,排列顺序为内史、北地郡、巴郡、蜀郡、汉中郡、南阳郡、河内郡、河东郡、云中郡、内史。《秩律》千石地名共有20个,排列特征不是很清楚。若按照各自行政归属,排除不属郡的“邑”(隶属诸卿),顺序为内史、蜀郡、河南郡、云中郡、内史。五百石秩级地名只有5个道,按照隶属关系排列顺序为北地郡、蜀郡。


        IP属地:北京4楼2024-02-28 01:06
        回复
          八百石、千石秩级地名最后都出现一组内史属县,其原因不明。若不考虑这两组内史地名。晏先生称《秩律》各秩级地名排序都存在从内史开始、以云中郡结束的规律,基本可信。另外晏先生还指出,东郡地名排列在八百石秩级和六百石秩级律文的最后,“预示着东郡最晚被纳入这个系统”。笔者指出《秩律》续补律文是吕后元年初的官制变动,东郡地名全部位于续补律文,正是吕后元年汉朝重新建置东郡的反映,晏先生所言不虚。总之,《秩律》各秩级地名存在从内史开始、以东郡收尾的规律。


          IP属地:北京5楼2024-02-28 01:06
          回复
            内史与东郡之间的汉郡,又按照怎样的规律进行排列?晏先生在叙述《秩律》六百石、八百石秩级所见郡级政区排序时,透露出对排序规律的理解。他分别采用了破折号和顿号区隔汉郡,由此呈现出一种分组排列规律,即西北诸郡为一组(北地郡、上郡、陇西郡),西南诸郡为一组(巴郡、蜀郡、广汉郡、汉中郡),东部诸郡为一组(河东郡、上党郡、河内郡、河南郡),东南诸郡为一组(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云中郡殿后。对比晏先生六百石秩级、八百石秩级两套郡级政区排序,这个顺序比较一致,唯一的区别在于八百石秩级没有将南阳郡与河内郡、河东郡划为两组。


            IP属地:北京6楼2024-02-28 01:07
            回复
              晏先生对《秩律》汉郡排列顺序的归纳,若去除吕后初年不存在的广汉郡,基本可信;以分组形式区别郡级政区排列,也颇具启发意义。《秩律》各秩级地名均以西北诸郡、西南诸郡为先,以东部诸郡、东南诸郡、云中郡为后。唯一可作讨论的是,八百石秩级南阳郡排列在河内郡、河东郡之前,可见把关东诸郡区别为东部诸郡、东南诸郡的想法并不合适,实际应合并为一组。另外,从六百石秩级续补律文的政区排序来看,颍川郡应与云中郡固定排列在各郡的最后。因此笔者基于晏先生的方案,认为《秩律》汉郡排序为先排西北诸郡(北地郡、上郡、陇西郡),再排西南诸郡(蜀郡、巴郡、汉中郡),再排关外诸郡(河东郡、上党郡、河内郡、河南郡、南郡、南阳郡),而颍川郡、云中郡、东郡固定排在关外诸郡最后。这一顺序不仅适用于《秩律》千石至五百石秩级“旧本”律文,同时也适用于六百石秩级后补入律文。虽然各组内部的汉郡排序会有差别(如西南诸郡六百石秩级先排列蜀郡、再排巴郡,八百石秩级先排列巴郡、再排蜀郡;关外诸郡六百石秩级排列次序为河东郡、河内郡、南阳郡,八百石秩级三郡顺序为南阳郡、河内郡、河东郡),但从未出现“跨组”排列的现象,这意味着晏先生以分组方式理解《秩律》汉郡排序的思路是合理的。


              IP属地:北京7楼2024-02-28 01:08
              回复
                三、汉初郡级政区排序所反映的国家&&地理结构
                从《秩律》来看,汉初郡级政区排序存在较为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依照什么逻辑,又反映了怎样的理念?晏先生称《秩律》郡级政区排序的特征是“以西北始,又以西北终,形成拱卫内史的格局”。《秩律》千石地名首排栎阳、长安,以及各秩级地名均以内史开端,无疑反映了京师、京畿地位特异。那么,郡的排列是否如晏先生所说,反映了汉郡“逆时针”环绕拱卫内史的政治地理格局?笔者认为实际情况恐非如此。


                IP属地:北京8楼2024-02-28 23:28
                回复
                  《秩律》首排西北诸郡的做法若放置在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下,是很自然的。北地郡、上郡、陇西郡与内史相邻,都位于秦岭以北、黄河以西,地理空间相近,人员往来密切,风俗也大致相同。《史记·货殖列传》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北地郡、上郡、陇西郡属于秦人最早占据和开发的地区。陇西郡东部的渭水流域、西汉水流域还是秦人发源地。新近公布的岳麓秦简《亡律》又透露出战国晚期的秦国内史包括后来属于陇西郡东部的渭水流域,以及后来属于北地郡南部的一些县道。邹水杰认为陇西郡、北地郡的设置可能晚至秦始皇三十三年。若所言不误,则陇西郡、北地郡最初同属内史,三郡与京畿关系密切,&&地位特殊,故紧随内史排列。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2-28 23:29
                  回复
                    《秩律》随后排列的蜀郡、巴郡、汉中郡属巴蜀地域范围,是秦人继西北地区之后,渐次开拓的区域。战国初期秦人势力已进入汉中盆地。秦惠文王以汉中盆地为基地,南灭巴国、蜀国,先后置蜀郡、巴郡、汉中郡,三郡的设置仅晚于上郡。秦国建置三郡后,迁入大量关中移民,导致巴蜀地区与关中秦人故地风俗相似。《史记·项羽本纪》曰:“(项羽)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羽封刘邦于巴蜀,虽曲解怀王之约,仍表明“巴、蜀亦关中地”为时人所认同。蜀郡、巴郡、汉中郡同为秦国故地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2-28 23:29
                    回复
                      《项羽本纪》“巴、蜀亦关中地”表明秦汉之际亦将巴蜀地区视为“关中”。前人研究秦汉地域观念,早已注意到汉初关中有时涵盖西北、巴蜀地区。司马迁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南则巴蜀。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里提到两种地域范围的“关中”,前者指代今陕西省关中盆地,后者指代战国末年秦国故地。 《史记》对广义“关中”(有时亦称“关西”)的使用非常普遍,表明当时存在把内史、西北诸郡、巴蜀诸郡视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关中”的观念。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2-28 23:30
                      回复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突出强调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对天下的区隔作用。汉初以五关为界限划分“关中”“关外”,关中和关外在社会&&、人员治理、物资流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别,有学者进一步揭示,汉初存在区别对待关中与关外的政策。 《津关令》还存在“关外郡(县)”“关中县”的表述:
                        ——————————————————————————
                        十二、相国议,关外郡买计献马者,守各以匹数告买所内史、郡守,内史、郡守谨籍马职(识)物、齿、高,移其守,及为致告津关,津关案阅(简509)
                        十五、相国、御史请郎骑家在关外,骑马节(即)&,得买马关中人一匹以补。郎中为致告买所县道,县道官听,为质〈致〉告居县,受数而籍书(简513)……不得买及马老病不可用,自言郎中,郎中案视,为致告关中县道官,卖更买。·制曰:可(简515)
                        廿一、丞相上长信詹事书,请汤沐邑在诸侯属长信詹事者,得买骑、轻车、吏乘、置传马关中,比关外县。丞相、御史以闻,·制(简519)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2-28 23:31
                        回复
                          《津关令》常以“关外”与“关中”相对,“关外郡”“关外县”自然对应“关中郡”“关中县”,此乃汉初区别对待“关中”“关外”的体现。从长信詹事所属汤沐邑买马“比关外县”来看,关外显然有一套与关中有别的管理政策。辛德勇称汉初区别对待关中、关外,其意义在于以“关中”制“关外”的地域控制政策,十分精准。汉初立足“关中”。关中&&地位非同寻常,这反映在汉初政区排序上便是区别关中诸郡与关外诸郡,关中诸郡排列在前。这是《秩律》政区排序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国家&&地理结构的反映。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2-28 23:32
                          回复
                            “关中郡”排列在先,其内部先排西北诸郡,再排西南诸郡。这是因为西北诸郡既是秦人最早开拓的区域,又很晚才从内史析出,&&地位高于西南诸郡。再来看“关外郡”。晏先生认为《秩律》先排列东部诸郡,再排列东南诸郡。笔者前面已指出,八百石秩级郡排序看不出这一规律,只有颍川郡、云中郡、东郡固定排列在最后,暗示三郡与其他“关外郡”存在区别。通过分析汉初置郡过程,可以发现此三郡存在共性,都是高帝五年以后建置的汉郡。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2-29 23:12
                            回复
                              高帝五年正月,刘邦在定陶称帝。此时汉国已置有关外的河东郡、上党郡、河内郡、河南郡、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云中郡分属韩国、赵国。五年二月,刘邦徙韩王为代王,置颍川郡。十一年正月,“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颍川郡、云中郡的建置皆在刘邦称帝之后,且颍川郡早于云中郡,故排列在云中郡之前。至于东郡,乃吕后元年初重新建置,因其纳入朝廷体系最晚,故排列在《秩律》各秩级律文最后。可见《秩律》“关外郡”排序乃以刘邦称帝为时间节点。高帝五年已经存在的汉郡排列在先,其后建置的汉郡,依照进入朝廷直辖体系的时间进行排列,这是《秩律》关外郡排序的基本规律。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2-29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