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24贴子:205,069
  • 2回复贴,共1

关于《老子》的几篇文章——————2024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录】
1.《编者前话》(一)
2.《编者前话》(二)
3.《老子为什么把他的理论起名为“道”? 》
4.《为什么“道”一定要译为“规律”?》
5.《道的论证》
6.《道德经千年难解的原因》
7.《道的作用》
8.《道和德的关系及比较》
9.《我对道德经的评价与感言》
加注:
"实用解"开篇的几篇文章,是我为道德经续写的数千字白话文,与原古文五千言形成了古今合璧的新版万言《道德经》。这几篇文章是我对道、及道德经的附加论述内容,目的是解释清楚道是什么、及帮助读者厘清道德经。道德经虽仅区区5000字,但涉猎的知识面却极其广泛,而整个道的体系知识则更加庞大,这就导致常人很难驾驭很难捋出头绪来,最后只能是糟蹋了道、糟蹋了道德经,更糟塌了老子的智慧。(注:这几篇文章主要是指《老子为什么把他的理论起名为“道”? 》《为什么“道”一定要译为“规律”?》《道的论证》《道德经千年难解的原因》《道的作用》《道和德的关系及比较》)
《道德经》1~81章译文
【篇后补充内容】——重点章句、词语等的剖析与解读
======================================================
======================================================
======================================================
《编者前话》(一)
所谓的“实用解”,就是依据“文顺理通”的翻译原则,将道德经的主体内容翻译成做人做事、及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我想只有这样去翻译才能使道德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才能使道德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本人的翻译采取的是直译、或意译、或“直译+意译”三种方法,采取的是一句对应一句的翻译。本人的翻译力争达到“古今合璧”的一个相对完美状态,因为汉语文化本身就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它在5000年的发展史上历经了无数次演变和不断壮大的过程罢了。据我观察:古文和白话文的冲突并不大,古文之所以晦涩难懂那是因为它存在很多缺陷,只要我们把这些缺陷都能弥补上,一切观点正确的古文都可以用白话文准确的翻译过来。2000多年来,道德经的译作不计其数,不论是用古文解读的道德经,还是用白话文解读的道德经,错得离谱的版本堆成山,一切错误的译作都是不同程度的“文字毒品”,能导致大量的读者逻辑错乱、甚至走火入魔。——此妖现象需及时纠正,从而早日还原道德经的本真面貌,使之再次成为“明理开智”的圣书宝典。
======================================================
======================================================
======================================================
《编者前话》(二)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由春秋末年道学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一部治世哲学,其内容涉猎极其广泛,后期出现的大量“经书”多数都受到道德经的一定启发、或影响,因而道德经被后世美誉为"万经之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是河南鹿邑人,一说是安徽涡阳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前471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心系天下的老子,身处在周朝衰落、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思想兴起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然而产生的种种学说主张大多都是片面道理,对社会只能起到一时的镇痛作用,这便唤醒了老子苦求回天之术的想法。老子回望夏商周三朝的兴衰史,回望上古时代那些"无为而治"的文明,老子渴望春秋社会能够回到那个拥有大道的淳朴时代。然而人类的虚伪、智巧(即“机谋与巧诈”)、贪欲等一旦显现并快速增长起来,想要再次回到淳朴状态是很难实现的梦想,于是老子便创立了一套"道"理论,用有道来抵制无道。由此可见,老子对道的探索与总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巨大,道德经就是老子留给人类社会永恒的智慧财富。道德经的很多内容被后人解读成"玄学"是不切实际的曲解误读。事实上,老子撰写的道德经逻辑思维清晰,观点层层深入,道理言简意赅,理论博大精深,能将哲学思想写成一部长诗(准确地讲是诗体韵文),更彰显出了一位大学问家的圣者智慧和豪放手笔。
老子是中华思想起源的圣者巨匠,是洗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生和社会的指导师,是探索人事物规律的先行者。
======================================================
======================================================
======================================================
《老子为什么把他的理论起名为“道”? 》
"道"理论的命名来源于道路的道,其实这只是一种类比。
地球上错综复杂的道路无数条,四通八达,每条道路都有着各自的起点和终点,通向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的交通用途。而善于观察的老子发现天、地、人、事、物也都有着无数的像道路一样的轨迹,在左右着天、地、人、事、物的运行发展变化,不论是兴、衰、成、败都有着各自的一系列现象,这些轨迹、现象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规律”。但在春秋末期那个语言极不成熟、文字极其匮乏的年代,老子巧妙的使用了接近于“规律”一词的“道”字,来完成“道”这一伟大的哲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万事万物只有依道而行才能兴、旺、昌、吉。
篇后感言:
①老子是第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道”的人,并由此打开后人不断深入思考的大门,启发后人不断探索天、地、人、事、物的规律。(注:天地人事物的规律探索至今,逐渐分化成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众多门学科。——这其中只有哲学思想类知识才是由古道学知识发展而来的,古今哲学主要讨论人事物的规律、或道理。)②老子是探索规律的“道祖”,每个探索规律的后人都应该从道德经启航。③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个不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的过程。
======================================================
======================================================
======================================================
《为什么“道”一定要译为“规律”?》
道的内含极广,包括自然规律、道理、规则、法则、做人做事的方法等都是老子所说的“道”。
词语解释:
自然规律: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道理:人事物的规律。
规则:规章、规律等。
法则:法规、规律等。
综上词语解释可知——
道就是规律,规律就是自然规律、道理、规则、法则等的统称。规律从广义上讲可笼统的划分为自然规律和道理两大类,也就是说一切规则、法则等都在自然规律、或道理之列。
道理的补充阐述:
①道理细分细化包括人生哲理、事理、伦理、社会规则、政治方略、军事谋略、治国策略等。
②道理又经常被称为理、哲理、理论等。道、理、道理、哲理、理论等是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化的结果,各自适于不同语境。(注:能深刻阐明人事物规律的大道理即为“哲理”;形成独立知识体系的道理即为“理论”。)
③道理的实际应用即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治国理政的方法等。
自然规律和道理的区别:
自然规律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很难因人的意志而改变;道理则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或通过长期引导而形成的,其特点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道理都存在差异,但有些道理则几近于自然规律。
加注说明:
上文讨论的都是与道学有关的现代词语,古道学即是古哲学。
补充阐述:
"规律"包括的内容极广,在不同知识体系里其含义各有所指的范畴,由此而演化出大量的“术语”,如自然规律、自然现象、道理、原则、规则、法则、方法、本质、现象、公理、原理、定理、定律、特点、特征、特性、属性、性质、性能、功能、作用等都是规律的细分细化。——在哲学、科学、数学、动物学、医学等百科知识里都有各自的常用术语,不能混为一谈。
======================================================
======================================================
======================================================
《道的论证》
……………(本文对道的阐释方法:由简单层层深入,由繁复层层入简。)……………
"道"不是天地万物,而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当我们研究规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研究天地万物;当我们研究天地万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研究它们的规律。规律(即道)和天地万物二者之间是同时存在、或形影相随的关系,分不清、或分太清都会出现理解障碍。(注:从规律 (即道) 的视角看问题,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都是天的规律,而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又各自是独立的万物之一,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又各自有着多种多样的规律。由此可见,天地万物与规律有个层层转化的关系在里面。)
道是个综合概念,它涵盖的内容极广,很难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清楚。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论述道都会遗失一些内容。因此,本人选用如下四条线索来分别论述,目的是用相互补充的方法来将笼统抽象的道表达得更加整全些。
道的线索一:(从无限时间上论证)
从无限时间上划分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第二个阶段——天地万物存在之后的道。对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道(即是什么规律产生了天地万物?),老子认为是永远都讲不清楚的,纵观道德经全文也仅有十几个疑问句而已,老子没有给出任何的确切答案;而天地万物存在之后的道,老子则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论述。由此可见,(排除天地万物的成因不去讨论)老子的道主要是指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道的线索二:(从实际应用上论证)
整部道德经讨论的内容全部与天地万物有关,老子的道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天、地、人、事、物的规律。它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容: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如天的刮风下雨、人的生老病死等;②人事物的道理——如人生哲理、事理、伦理、社会规则、政治方略、军事谋略、治国策略等。
道的线索三:(从属性上论证)
从道的表现形式上看,道具有阴阳两种状态。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着既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面,经常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它们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或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的阴阳就是指天地、日月、男女、生死、善恶、美丑、荣辱、胜败、刚柔、进退、前后、上下等不计其数,皆为一阴一阳,两两对应。——这就是道极其重要的属性。
道的线索四:(从包括的内容上论证)
先秦时,人们把天地万物的所有规律都笼统的称之为“道”,后期则逐渐进入到分科细化研究,大量的规律都早已分离出去并发展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如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等),那么发展至今道学还剩下哪些内容呢?我想只有哲学思想类知识才能算是道学。(注:古道学即是古哲学,诸子学说皆是古道学的分支。)
【篇后总结】
道的宏观含义 :
①天地万物的规律。
②天地人事物的规律。
道的具体含义 :(即指从实际应用范畴上的解释)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②人事物的道理。
~~~~~~~~~~~~~~~~~~~~~~~~~~~~~~~~
补充阐述:
①古道学主要讨论“人事物”的道理,其中“人”包括百姓、士贤、统治者、圣人等所有层级的人;“事”则包括身事、家事、国事、军事、政事等一切天下事;“物”则是个广义的代名词,代指人、家、国、社会等。古道学对天地万物的规律讨论甚少,且语焉不详,因此说今人要想了解“天地万物”的各自规律只能去学习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②人事物的规律包含极广,人事物的道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事物的规律”的“物”包括人、家、国、社会、万物、财物、物品等一切物;而“人事物的道理”的“物”仅包括人、家、国、社会等。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03-11 19:40回复
    《道德经千年难解的原因》
    道德经晦涩难懂,从古到今一直备受争议,以致出现了千人千解的乱象,我认为导致这种乱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与老子所处的时代有关。(时代落后,思维超前)
    老子处在奴隶社会的末期,此时的汉语语言极不成熟、字词极其匮乏,人们对事物的语言描述还处在生硬不顺畅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后人理解上的偏差,那么一代代人的偏差层层叠加起来就使道的含义越偏越远,以致无情的掩盖了老子的智慧。二. 不知老子在思考什么?
    如果大家知晓老子在思考什么,那么答案只能有一种、或几种相近的解读,而并非是那些黑白颠倒的、各自冲突的千人千解。
    三. 老子独特的六大写作文法。(翻译道德经的六把钥匙)
    ①半截话——所谓的半截话就是一个句子省略去了某些句子成分,道德经里有大量的半截话,翻译半截话若不能准确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无法翻译正确。
    ②诗体韵文——整部道德经都是以诗体韵文的格式写成的,这种诗体哲学翻译起来难度较大。
    ③单字表达——道德经出现了大量的单字表达现象,这就需要能够准确组词、或贴切翻译。如:(将欲弱之:想要削弱他。弱:削弱、减弱。);(必固强之:一定要先放任他强横。强:强横、强大。)
    ④夸张离谱的修辞——道德经运用了大量的类比、比拟、比喻、互文、承前省略、蒙后省略等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看上去都很夸张离谱。类比、比拟、比喻的句子需要准确还原老子想要表达的原意;互文的句子需要前后句(或前后文)密切联系,而不能孤立去解读;承前省略、蒙后省略的句子需要合理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⑤正词(或褒义词)贬用——如“为”字,正用指“做事、作为”,贬用指“蛮干、妄为”。
    ⑥对“道法自然”的特殊写作手法吃得不透,详见××页《道法自然》的解释。
    四. 乱造字义。
    所有道德经的译作,都存在严重的乱造字义现象,并由此变相衍生出很多毫无根据的通假字。事实证明,用原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去翻译没有几处行不通的地方。
    五. 臆解现象。
    道德经存在严重的臆解现象,准确的讲臆解不属于翻译,只有一句对应一句的解释才能叫翻译。臆解是先秦古文翻译史上诞生的怪胎,对先秦古文破坏惨重,所以要回归到直译和意译的正确翻译方法上来。
    六. 先秦古文较为严重的几大表达缺陷。
    ①有些句子的二元表达体现不出来,因此翻译时译文要合理补充句子成分。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道 (有的) 可以说清楚,(有的) 永远都说不清楚。”——此译文中补充“有的……有的……”就是为了体现出二元表达。
    ②肯定和否定之间的中性表达个别句子体现不出来,翻译时要结合语境体现出来。例如:“故常无欲”的“无欲”要译为“欲望很少”,而不能译为“没有欲望”,只有译为“欲望很少”才符合实际情况。
    ③先秦古文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任意缺失的情况极为常见,翻译这种句子时要合理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例如:主宾句——主宾句就是只有主语和宾语而缺失谓语的句子,如“上德不德:上等的德从不 (表现) 自己的美德。”——此译文中()内的文字就是补充的谓语。(注:本段即是“半截话”的补充再阐述。)
    ④道德经有一种状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大多不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大多不好,这就致使整篇文章的连贯性体现的不好。因此阅读和翻译时要特别注重衔接问题。
    七. 其它一些原因。
    ①出现多处标点断句错误。
    ②出现几处篇章分割错误。
    ③出现几处错别字现象。
    ④断章取义现象严重,同一篇章被翻译得前言不搭后语。可见,很多译者只关注某个字、某个词、某句话的具体翻译,往往忽略了全段乃至全文的连贯与统一。
    ⑤对老子的阴阳辩证写作手法吃得不透,老子常常对事物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论述,目的是让人们找到好与坏、兴与衰的规律。
    ⑥老子对某些事物 (或现象) 的理解是对的,但有些句子的表达准确度不足几成,因此翻译时要合理矫正到准确程度。
    篇后提示:
    本文总结的翻译方法通用一切先秦古文。
    ======================================================
    ======================================================
    《道的作用》
    道涵盖了天、地、人、事、物五大方面的规律,其中主要讨论——①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②人事物的道理。自然规律只需要人们的了解掌握,进而遵循自然规律去工作生活即可;道理则是教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和做事的,老子的心愿是渴望人类社会从老百姓到统治者,都应遵守“清静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理念去治人治事治家治国。再换一种说法,道主要体现在做人做事的尺度把握上,即趋向于公的、善的、好的方向去发展就是有道;反之,趋向于私的、恶的、坏的方向去发展就是无道,无道失德,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如一个党员能自觉遵守dang章、法律、各种规章制度等去做人行事的,全心全意的做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服务的就是有道;反之,无视dang章、法律、各种规章制度等的约束,而胡作非为、贪污受贿、吃喝嫖赌等的就是无道。从事其它各个领域工作的与此大体相同,不去一 一列举。另外,有道和无道参考古代的有道国君和无道昏君的所作所为会有更好地体会。由此可见,道虽然难以理解,但把它引入“有道”和“无道”两种现象中就好理解多了。 如果人们的工作生活都能自觉遵守道义去做,都能自觉遵守人事物的规律去做,都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人们的道德素养、精神面貌、思想境界等就会得到普遍提高,从而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与风气,然后科技、经济、政治、人伦等方面的发展建设才能走向良性正轨,这会大大减轻法律法规的负担。再换一种说法,道的弘扬就能促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社会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只有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健康良性发展。由此可见,人类社会不论进步到什么程度,做人行事、治国理政等都要遵循规律 “道”, 才能避其弊而利其利。“自然和谐,阴阳平衡”就是天地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总规律,是人类社会必然遵循的永恒法则。
    篇后总结:
    “道学”的庞大体系知识主要是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即主要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治国理政的方法等。
    ~~~~~~~~~~~~~~~~~~~~~~~~~~~~~~~~~~~~~~~
    篇后补充——
    有道:做人做事遵循规律、讲道理、讲原则、懂方法的就是“有道”。
    无道:违背规律、不讲道理、不讲原则、不懂方法而胡作非为的就是“无道”。
    自然和谐:各自遵循规律发展且彼此间协调融洽的搭配在一起的状态。
    阴阳平衡:指彼此间协调搭配的状态。
    "得道"的基本含义:
    ①指掌握了做人做事的正确规律、或方法,并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②指对人生知识、社会知识等的正确掌握与运用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思想境界极高的人。
    得道的三重境界:
    普通境界——独善其身。
    中等境界——劝人为善。
    高等境界——行善社会。
    ①劝人为善要把握好尺度,没有做冤大头的精神最好独善其身,且有些人是劝不得的。
    ②行善社会就是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服务人民、服务集体、服务社会,这些多是有偿的行善社会;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见义勇为等则是无偿的行善社会(少数的奖励等情况除外)。“无偿的行善社会”比“有偿的行善社会”境界更高、功德更大。(注:人们的财富皆取之于社会,无偿的回报社会是每个富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没有社会平台人们很难创造财富,能主动回报社会就是说明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③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因情使用、辩证使用、结合使用才能最终成为真理。因此我说:没有能力去行善社会的最好独善其身;有能力去行善社会的反而独善其身是一种可惜,浪费了自我的资源和积累功德的机会。(注:"行善社会"是在积累大功德,"劝人为善"次之,"独善其身"再次之。)
    ======================================================
    ======================================================
    ======================================================
    《道和德的关系及比较》
    道和德的关系及比较——
    ①道是体,德是用。——即道是德的主体,德是道的具体运用。
    ②德的内容都是道,道的内容不都是德。——道的内容包含极广,德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加注:对“道是体,德是用”不要理解得太死板,这仅是对“道和德”的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而已。这就如:若把“道”比作“人体”,德即可比作“手”,手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用手拿东西时身体也同时参与其中。
    -----------------------------------------------------------------------
    “道”和“德”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道德”要合起来说?道:①天地人事物的规律;②人事物的道理;③做人做事的方法;④……。德:做人做事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即是德的细分细化。【推理分析】①在古代,天、地、人、事、物的所有规律都笼统的称之为“道”;而“德”只与做人做事有关,且仅指做人做事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这说明“德”同样是“道”的内容之一。②当“道德”合用时此语境下的“道”仅指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方法,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方法)和做人做事的规范(或准则)经常处在相互制约、或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上。——以上两点就是“道德”合起来说的主要因由。
    加注:1.“做人做事的道理、或方法”还有更广的使用范畴,不可与本文用法混为一谈。2.“道”的含义极广,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各有所指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我个人对《道德经》划分的看法——
    古代学者把《道德经》划分为“道经”和“德经”存在很大的误导性,事实上老子文81章论述的全是“道”,老子文里关于“德”的讨论,大多都是在讨论道、德、仁、义、礼 几者(或二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以及德、仁、义、礼自身的辩证分化关系等。这和孔子对“德”的讨论截然不同,孔子主要讨论“德”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应用。 ——此观点要引起广大读者的留意。
    ~~~~~~~~~~~~~~~~~~~~~~~~~~~~~~~~~~~~~~~~~~~~~~~~~~
    篇后补充内容:
    《“德”的定义由来?》———三达德:智、仁、勇。
    五常德(简称“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推理分析:以上内容都是古人的总结,即“智、仁、勇”就是德;“仁、义、礼、智、信”就是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是德。我们来重新组织规划一下语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统称为“德”。(注:“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就是当今社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的“九常德”。)
    总结结论:“德”就是做人做事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等即是德的细分细化。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4-03-11 19:44
    回复
      《我对道德经的评价与感言》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思想著作,是一部五千言的哲学长诗,其写作虽然建立在讨论“天地万物的规律”这一基础上,但实则却以论述“人事物的道理”为主,内容包含了人生哲理、事理、社会规则、政治方略、军事谋略 、治国策略等。深入学习道德经可以丰富学识、广开心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再换一种说法,深入学习道德经能提升一个人的智慧,唤醒一个人的思考想象空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但不可忘记任何一本光辉灿烂的著作,都有着各自成书的时代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取向,只能活学活用。因此我说:道德经里有关当时社会现状等一些内容,除了便于了解春秋末年的社会动态及历史,便于了解老子的人格特征及思想境界等作用外,对今天的我们意义不会太大,但这并不影响道德经里大部分内容具有永恒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科技时代,谁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进步与衰亡并生,利与弊并行,如何弘扬万事万物良性的一面,而避其害性的一面,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的大课题。每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们都要起到良性的引领作用,这是领头羊们应该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太多的时代领头羊们恰恰忘记了神圣的使命,而蜕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想真正崛起而走在世界前列,并进入到一个相对的良性循环之中,就要把东西方的不同文明、古今的不同思想充分合理的融合,并不舍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与独特的风俗习性,既要不断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又要留己精华而去己糟粕,从而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各自独有的新面貌,形成不同的优良环境,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建世界美好家园,让万事万物在大自然中和谐的繁衍并存、生生不息,让人类成为大自然最忠诚的利用者和守护者。
      篇后补充评述——
      《道德经》似谜语而非谜语,似文字游戏而非文字游戏,凡是读个稀碎的人都读成了“笑话”,凡是未读成“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方法”的人均未得老子精髓。由此我说:老子是悲哀的、是不幸的,千古以来能读懂老子文的廖无几人。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4-03-11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