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31贴子:329,012
  • 7回复贴,共1

关于孔子的几个问题(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孔子的出生之谜
这个问题,有些人提起来会比较尴尬,史籍上明明白白地记载,孔子是叔梁纥和颜征在尼山“野合”所生,所谓野合,指在野外发生关系,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已婚者,二是未婚者,如果是已婚者,没啥可非议的,但受孕不一定是哪一次发生关系,为何强调这个野合呢?令人不解,那么,有人就提出另一种猜测了,说孔子之父母其实并未成婚,也就是说,孔子可能是“私生子”,一个自己最崇敬的人是私生子?这令儒者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史籍上又是明明白白地这样说的,这怎么理解呢?为何当时人和其弟子及后来的司马迁等都不懂得“为贤者讳”,一定要写明孔子的这一来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据学者考证,野合只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与风尚,并无不道德或可耻之处,据诗经等典籍的记载和描写,这种事在那个时代很普遍,诗经是孔子编选的,后来有又许多儒者对收录的许多“淫奔”诗百思不得其解,孔子不是说诗里的诗都是思无邪的吗?怎么会收录这类诗?原因就在于他们和我们一样,用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观念去套在前人身上了,据考证,在那个时代,由于古人已认识到近亲结婚危害极大,当时有没有很好的交通等条件,所以不同家族,不同地区的适龄男女经常一这种方式结合而生育子女,这都是大家公认的。还有个问题大家可以留心一下,有人说孔子的父母,已经成婚,只是有那么一次野合,如果是这样,怎么能肯定孔子就是这一次被孕育出来的呢?显然,孔子的父母未成婚,甚至经过这一次野合,也没有成婚,各回各的家,这据学者考证在当时也不乏这样的事,可以说是母系社会的遗风,根据这种猜测,孔子童年是随母亲在颜氏家族生活的,这也就解释了何以孔子最早的弟子中有颜回的父亲颜路以及孔子为何对颜回特别青睐-----出于对母党的感情。
孔子孤儿寡母,备尝辛酸,三岁时母亲去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十七岁时有人告诉他,他才知道父亲就是鲁国的贵族和大力士叔梁纥,于是毅然将母亲移葬到父亲的坟里。孔子的名与字就得自于那次在尼丘山的“野合”,可能是父母起的,也可能是后来举行冠礼时自己起的,不管怎么说,以“野合”的地点作为名和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部书名,我觉得这样的书很俗,没看,但忽然又觉得这句话很好,很能形容孔子的经历和性格。
孔子很有学问和智慧,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个方面注意的人不多,就是社会历练,孔子虽是圣人,自己也说过“天生德于予”之类的话,但上天或命运似乎并没特别眷顾他,如上面所说,他小时候就挣扎在社会下层,摸爬滚打,这可以他自己的话为证:“我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我小时候身份低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基本的谋生技能,不过有些身份的人是不讲究和看不起这些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所以孔子以后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积极应对,不会惊慌失措和垂头丧气,而且他还颇有些“江湖气”,决非那些拘泥的学者书生所能,比如当时的一个风云人物阳虎想让他出来做事,他不愿意,就让人说自己不在家,却又不想失礼,就趁阳虎外出打猎时去“拜访”,不想再在路上巧遇了,阳虎说了一番很推心置腹的话,劝他出仕,孔子回答:好,我会出来做官的。这明明是谎话,但面对老奸巨猾的人,说说谎又何妨?再如孔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怕他赞成卫君镇压自己,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才发过的誓都不当回事。再如孔子去见名声很坏的美女南子的事,都说明孔子做事没有受那些刻板的教条的束缚,就事论事,灵活多变。
孔子的一生其实挺坎坷的,他三岁丧母,十五岁丧父,壮年出妻,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三十岁就死了,最忠诚的学生子路在他晚年死于非命,这些都是很大的打击,他自己从卑微的小吏做起。一直做到大司寇,但很快就辞职了,周游列国有到处碰壁,但孔子始终不气馁,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坦荡乐观的态度,这些都在论语中随处可见,是这部书的主旋律,何以能如此呢?和他的历练、学识、智慧都大有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和学习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14 06:36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3-14 07:49
    回复
      野合→不是这意思。
      野→即外,是相对于正室而说。古时的礼数是非正妻,不能与正妻住在同一处,只能在外面另择处所居住。故称野合。
      称贱内→一定指正妻。
      一直到民国时期,这个野字都还保留着,不在内的义项。比如蒋中正的"下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14 11:21
      回复
        孔子之所以成聖,不是没道理的。
        孔子有了不起的母亲→颜征在。
        颜征在,当年二十岁时,叔梁纥己过七十岁。叔梁纥已七十岁了,还满世寻找传宗之人,背后的用心,一般人也理解不了,他有匡扶天下之志,但他己无能力达成,虽有大志,而无传人,是不可以实现的,当时天下己礼崩乐坏了,在此状况下,天下必须要有人来传承华夏的大道之礼,故满世界找人。
        而颜征在的三位姐姐在谈论、讥笑叔梁纥的行为时,恰好被颜征在听到,而她最小,不足二十岁,她就拿定主意,没人嫁叔梁纥,她决定嫁,她说不能让叔梁纥无后(简单说→就是不能让英雄无后)。
        通过这嫁娶之事,不难得知,叔梁纥与颜征在二人均有大志向,否则不能有伟大的后人诞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14 11:39
        回复
          沒有聖人母亲的存在,便不能有聖人的存在。世间所有的一切聖贤人,没有任何一位没有一位大智大勇的母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14 11:42
          回复
            其同一特征→青少年时期,都必孤苦。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14 11:43
            回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唯一通途→此乃一世间真实→概莫能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14 11:46
              回复
                孔子早就知道,子路不得其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3-14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