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14贴子:268,025
  • 0回复贴,共1

读《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按:这是我十年前写的帖子,今日转发至此,一是为了备存,二是为了分享。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日本《讲谈社.中国史》丛书,在国内图书界取得了一定的轰动,也成为了一时的畅销历史读物。因是之故,我也曾经从图书馆借出过其中的三本来看(注:每本定价五六十元,整套丛书合计七八百元,太贵了),分别是三国卷、夏金辽元卷和清末.近代中国卷。当时我依据这三卷本的情况,曾评价这套书多少有点过誉。不过后来,我又见到“八刀禅”的回帖,他说就他看过的秦汉卷而言,觉得很不错。
“八刀禅”是国内秦汉史的知名专家,他既然评价不错,想必那书肯定不错。所以我后来有机会,又从图书馆补借了秦汉卷来看。秦汉卷的书名是《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作者是日本学者鹤间和幸,为日本著名的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教授。这部《始皇帝的遗产》,在我看来,和之前自己所看的三卷(前文已说明)想比,确实要精彩得多。不得不承认,我当初评价这套丛书过誉,是有点一叶障目了。因为这套丛书毕竟是不同的学者所撰,不同卷本之间在水平或叙述方式上都有所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断不应该只看三卷本就说整套书(中译本为九卷本)不行。
既然说到秦汉卷写得精彩,那肯定要落在具体的实处上。不过我得承认,这本书还在阅读中,一共500余页,我才刚刚看到第120页,还剩下4/5没看。书中的阅读进度也就才到刘邦与项羽的楚汉相争阶段。所以我接下来的推介,主要是围绕这书的前1/5的内容,也就是秦帝国这部分而论。秦朝虽短,只有十五年历史,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朝代,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一些时间跨度数倍于它的朝代。可以说是,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历史现在会怎么样,nobody knows(没人知道)。就书中的“秦帝国”这部分而言,优点自然不少,我试着概括一下:
①恢复时间为线索的叙述。很多人会问,这套关于中国史的普及读物,难道不是以时间为叙述线索吗?我得如实回答,就我之前看过的这套书中的三卷本(三国卷、夏辽金元卷、清末.近代中国卷)而言,三国卷和夏辽金元卷就没有按照时间线索来叙述。特别是三国卷,我尤其要吐槽,本来对三国历史还算是兴趣盎然,谁知道读了韩籍日本学者金文京所撰的三国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实在是只能“扶墙而出”,都不知道自己当初是在读一本历史读物书,还是在读一部文学史批评的书(注:该卷本作者金文京是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而夏辽金元卷的话,我得承认,那作者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教授确实很牛,什么语言都懂,包括那些“死语言”,所以在夏辽金元卷中对各语种的史料引用是很多、很频密的,只不过在叙述上,实在不敢恭维。像我这样对夏辽金元史本来就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在看了夏辽金元卷之后,实在没办法把对书中论述的“零碎印象”拼成一幅“完整的夏辽金元史地图”出来。不过现在手边的秦汉卷就不一样,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该时段的历史大事件来进行串联,至少在阅读上,能够有一幅清晰的“秦汉史地图”在脑海中浮现。
②《史》《汉》为“经”,出土文献为“纬”。对将近两千年前的秦汉国家历史的探讨,自然是离不开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主的基本历史文献,但是随着现在考古事业的发展,有关秦汉时代的出土文献的不断挖掘,人们对秦汉历史的复原与分析的材料来源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了。秦汉卷的作者鹤间和幸显然深谙此道。他在书中的叙述时,除了利用“正史”里的记载,也广泛征引了包括里耶简牍、睡虎地简牍、秦汉画像石等“新材料”。特别是有一点让我特别印象深刻,作者他利用某一简牍里记载的“编年史”,来和“正史”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对照。这一“编年史”是从现代考古新发现的秦汉简牍中制作出来的。“编年史”的“作者”是一位在秦朝工作的地方小吏,名字叫“喜”。换句话说,作者鹤间和幸在书中有关秦汉国家历史的叙述,他不再是只站在《史记》里进行秦朝的国家历史构建,而是选择从一个秦朝小吏“喜”的眼睛来看秦朝历史。结合今天他们学术界对下层民众历史、对日常社会史的关注,简直可以说鹤间和幸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站在了学术潮流的浪头,成为了一名“预流者”。
③深入浅出的流畅叙述、立体化的全局描写。这本秦汉卷的作者虽然是日本的知名学者,但这本书并没有写得太“学究”,而是非常深入浅出、婉婉道来,就算是对秦汉史一无所知的普通读者,想必也会一读就“爱”上这本书。就前面我已经阅读的“秦帝国”部分而论,作者多用短句子(注:不知道是否是译者改译后才如此,还是原文就如此行文),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呈现出节奏感、韵律感,避免了过长句子所造成的阅读障碍与阅读累赘。而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上,也是非常呈现立体化的:既能见到对“事件”的描述,也能见到里面的“人”,同时部分“事件”还有对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介绍和分析;关键正如前面第②点所说,作者还将“正史”的记载与“喜”的“个人编年史”相参照,能够看到国家—下层民众的双重视角中的真实国家历史。这卷本在“深入浅出”与“立体化”这两项上,无疑是可以打高分的。不过对于这书后面4/5的内容是否也如前面这1/5这般精彩,那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还没看(前文已说明这点)。
虽然前面总结了这书的三个方面的优点,但是如果不说一下不足之处,好像也不太好。先要说明的是,我绝无“抬杠”的意思,只是觉得一份读后感如果是只看到了“好”,而没看到作者的“失误”所在,也不妥。当然,读书还是要看人家的“好”为主,“失误”只不过随便写写的。下面就举其中一点有关史实的部分为例。
在第76页,作者鹤间和幸写道:“据《淮南子》记载:在秦尉屠睢的指挥下,五十万军队被派往南方。‘尉’,即郡尉、县尉等军官。能够统帅五十万军的尉应当是郡尉。……”我相信,作者他自己在写这几句话的时候,肯定自己也会有过怀疑。堂堂五十万的军队耶,真的是一个区区的“郡尉”率领的吗?“郡尉”何解,大概就相当于咱们今天地级市的警备区司令这样的官职。所以,区区郡尉能率领五十万秦军,到底还是比较令人吃惊的。就算大家对秦汉历史不是很熟悉,那也肯定听说过坑杀二十万赵军的“长平之战”。有说法称,当时赵国和秦国打仗,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打剩二十万,然后赵军向秦军投降,却被秦将白起下令坑杀,二十万人就这样活活被埋死。“长平之战”可是著名的“国战”,双方的带军将领都是彼此国家的著名大将。赵国大将也就率领四十万大军,秦国的小小郡尉又焉能有机会率领五十万大军呢?
事实上,如果稍有留意国内的秦汉军事史的成果发表情况,看过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王翦南征百越战事钩沉》一文,就不难知道,其实这里的“尉屠”确实是“屠睢”这个人,而他也确实只是一名小小“郡尉”而已。只不过这场平定南越的大战,并非由屠睢率领,而是由著名的秦将王翦率领,屠睢在这里面,大概是充当某一支路指挥或者是大军的副统帅而已。说白了,就是因为记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记》写错了(又或者是传世这么多年,中间出现了涂改,以至于偏离了记载的原样),后世的学者虽然对此怀疑,但也没有提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出来。这卷本的作者鹤间和幸作为日本知名的秦汉史学者,在这一条叙述上,没有仔细考订,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怀疑,而是“勉强”地就这样“溜了过去”,或多或少还是有点遗憾的。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卷本的日文原版出版时间过早,如果换在现在才出版的话,鹤间和幸或者就会欣然采用辛德勇的解释来叙述平定南越这一历史事件。
我基本上说完了。剩下的就是什么时候有空,把这书的后面4/5部分看完。再有,就是感谢“八刀禅”的一条回帖,是他的回帖,让我激发了去阅读鹤间和幸这部《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的想法,也就才会有今天我所胡乱撰写的这个帖子。


IP属地:广东1楼2024-03-25 10: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