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2,883贴子:119,513
  • 4回复贴,共1

林黛玉出场之“三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黛玉出场之“三美”
——含泪娇花别样红
作者:章伯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09 15:59回复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从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四个角度张弛有度、详略得体地安排了黛玉的出场,其中的外貌描写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巧借他人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细加点染,使得柔弱多病、聪慧灵秀的黛玉姑娘亦真亦幻地走到读者面前,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核心人物的林妹妹以其独特的音容笑貌,永恒地定位在读者心中。
    一、众人之目观黛玉——典型而诱人的“病态美”
    作为“贾府硕果”贾母的亲外孙女,只身投靠贾府的黛玉自然会引起众人关注,其举手投足自然躲不开前来迎接远客的贾府众人。“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黛玉与贾母初次见面哭诉离情时众人为抚慰她而走近前来所看到的形象。此时,众人的眼光由远而近,飘游在虚实之间,固然有猎奇的色彩,但更主要的应是友好、慈爱和关注的目光,作者借这种目光向读者所展示的黛玉形象应是最真切、最自然、最整体的。
    “自然的风流态度”足见黛玉之清丽高雅,淡而不俗;“举止言谈不俗”展现出黛玉作为“书香之族”的大家闺秀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姿采风范;“怯弱不胜”则点出了黛玉体弱多病的特点。而所有这些又衍化了一种独特的“病态美”。须知,此处的“众人”自不比别处“众人”,她们和贾宝玉一样,生活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境域中,见多识广,终日与年轻貌美的女子生活在一起,能够获得她们认同的美女自然与众不同。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和直白的方式,借众人的观察和认识,把初次露面的黛玉的“病态美”点染得典型而诱人。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3楼2024-04-09 16:03
    回复
      二、凤姐之眼瞄黛玉——出众而可亲的“自然美”。
      王熙风号称“贾府铁腕”,一出场就浓墨重彩,光华四射,她惯于以其张扬、放诞又泼辣的表演来显示自己持杀伐决断之权、有威重令行之势的与众不同。然而,当“这熙风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之后,不由得发出如下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八面玲珑的王熙风固然有“讨好老祖宗、安慰众姐妹”的目的,但“赞美黛玉”应排在第一位,且这种赞誉是发自肺腑的,并非言不由衷。“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这种目光应是专注、挑剔、惊诧、嫉妒的目光;“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则说明王熙凤之心虚,其虚妄不得不有所收敛;“通身的气派”暗含嫉妒之意,因为“气派”二字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是极其厚重的,现在却不得不拱手相让。此时,美貌无双、天生丽质、超凡脱俗的林姑娘已足以令王熙凤感到惊诧和不适,“天下真有”几个字即可印证,除了把林姑娘送回至贾母身边,王熙凤别无选择。
      直抒胸臆也好,机变逢迎也好,以凤姐之出身、阅历和品好,凭她的审美眼光,林黛玉初一露面即为她所容纳,黛玉的美丽不言而喻。这种美丽能令王熙凤惊诧和欣赏,它当是一种出众而可亲的“自然美”,且这种“自然美”借王熙风之口道出颇具喜剧效果。因为,王熙风“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妆扮,再加上“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品貌,自然也令黛玉纳罕,而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妖艳凌人,气势如火,一个超凡拔俗,恬淡灵秀;一个空虚贪婪,志得意满,一个崇高深刻,清爽净澈;一个俗不可耐,一个高不可攀。谁美谁非,读者自有定论。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4楼2024-04-09 16:04
      回复
        三、宝玉之眸品黛玉——崇高而深刻的“气质美”。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形象。很明显,宝玉是带着欣赏、消受与探索的目光来追寻他潜意识中的“潇湘妃子”的。这里用通俗、整齐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句式,从容貌到姿态,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对黛玉进行了描写。其中“泪光”、“姣花”成为关键词。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引起下文“病如西子胜三分”,极易令人联想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诗句。环境的黑暗,个性的压抑,精神的苦闷以及强烈的悲剧意识全都刻画在黛玉眉宇之间。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印证前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那段文字。二人相见,彼此顿生似曾相识之感,照应“木石前盟”之说。“含情目”中寄托着热情、专一、执着、渴求和憧憬,“似喜非喜”传达出既有对木石前盟的渴望,又有对金玉良缘的疑虑的双重信息。黛玉之美忧郁而典雅,纯净又多情。
        “泪光点点”是“泪眼观花花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两句诗的特写,又暗合“眼泪还债”之说。身世之孤单,命运之不公,处境之险恶,地位之屈辱,黛玉一生的悲惨苦痛全都在这点点泪光之中。因悲而美,堪比“月窟仙人”、“秋闺怨女”的黛玉,其美刻骨铭心。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传统文学意象,皆从虚笔写来,贵族小姐不禁风尘的脆弱娇美、空灵脱俗跃然纸上,清爽飘逸之姿,袅娜柔媚之态,久久萦绕读者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心较比干多一窍”,此“心”已因情而生“病”。“病心”一颗,任是才高思深,已难逃“红颜命薄”之劫数,但心灵之纯真,对感情和理想的追求之坚执,已让一个大大的“美”字定格。
        是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正因为“心有灵犀一点通”,宝玉心中除了林妹妹,别无他物。宝玉用他纯洁的双眸对林妹妹之观赏,非一个“品”字了得。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5楼2024-04-09 16:04
        回复
          综观整个选段,曹雪芹处处皆从他人之目来写,不作半句点评,让读者在曲折多变的描述中,从不同的角度树立起了林黛玉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阆苑仙葩”的总体形象,这就避免了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一生的心血所塑造的林黛玉,其眼泪怎能不润湿我们的眼眶,其姣美怎能不打动我们的心灵,其与众不同怎能不震撼我们的灵魂?林黛玉,她从异乡走来,却又永远属于那个“世外仙姝寂寞林”!
          (本文首刊 《语文教学之友》)


          应用达人
          应用吧活动,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09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