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佛门吧 关注:2,342贴子:60,563
  • 0回复贴,共1

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 (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变现很多的人、变现很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业力的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那么谁去攀缘它呢?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两个产生交互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展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交互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它讲出了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这个是很错误的盲点。当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万法皆空,因果相续)。比方说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会出现一时的病痛、一时的障碍,这个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它很快会过去,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长久的病,那对你的伤害就很大,它可能会毁掉你的青春、毁掉你的人生,因为它是怎么样呢?——它相续不止,甚至于影响到你的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只是变化的这一块,其实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没有注意到那个相续的果报。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相续的因地而来。我们如果说偶尔起起烦恼,这个问题不大。你看我们有时候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也会一时的慈悲心、感动,把它救来放生,但是一时的善心在佛法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对你人生的转变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人生的理想,经常的去做,那这个意义就重大了,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相续的力量。所以在因地当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是你特别要注意的,因为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所以从唯识的角度,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我一时的起善念、一时的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是什么造成了相续?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
六根攀缘的种种境界都不是真实的
容通法师
缘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能够缘种种影像。缘就是靠六根去攀缘,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嗅,舌头能够尝,等等六种感觉。但是无论外面的境界,还是你的感知能力都是虚妄的,都不完全是真实的。
好像我们觉得这是甜的、这是苦的、这是咸的、这是辣的,但实际上都不是真实的。就是因为我们过去造的种种业力,现在现出来的种种感知的能力,或者说接触的种种境界。
在接触这些境界的时候,大家有共业,就像说每个人吃糖都觉得是甜的,这是共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吃糖都觉得是甜的,共业之中还有别业。
就像我们现在的饮用水,我们觉得挺干净的。天上人一看,脏不拉叽的没法喝。三恶道的人一看是脓血,喝不下去。它的业报一现前,同样是水就变了。在你这里是正常的一种果报,是水,自自然然的,到了他那里没这个福报,就变成了脓血。你看目犍连去救他的母亲,很好的人间美味,一到她这里就变成火炭。因为他母亲自身的业障,没这个福,吃不下去,自然就感知不到,反而产生一种变化,所以说很可怜。
大家不要相信我们虚妄的六根,书上说【是缘尘分别影事】,六根不净,然后依六根所感知的、所认知的外在境界同样会产生一种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甚至是完全的颠倒。然而现在的我们是什么呢?认为自己感知的就是真实的,从而离不开它,受它的影响,受它的牵引,在这个业上继续造业,妄上继续起妄,梦中继续做梦,最终都已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梦中了。
-------
六根的结到底在哪里
净界法师
这以下两段:第一个,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第二个,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先看第一段,先“委示”,先详细地指示众生的颠倒处所,这个颠倒就是烦恼。详细指示烦恼的处所来合前面这个绳子的结的譬喻。这以下分两段:第一个,总示结根;第二个,别示结相。
先拢总地解释这六根的结。这个结到底在哪里?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那么这个结,绳子的结,到底是结在哪里呢?这个烦恼到底是在哪里活动的呢?佛陀就直接讲出来了,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门头当中。所以,云何应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这个要清楚,这个观念要很清楚。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六根是贼的媒介。什么叫媒介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一段古人说六尘是外贼。你看,色声香味触法一天到晚诱惑我们、干扰我们,这个叫外贼。我们的六识是内贼,产生很多的虚妄分别。而六根刚好居在中间,是内贼跟外贼的一个媒介。
内贼通于外贼,要是没有六根作中间的话,没有六根的媒介的话,它们两个不会在一起的。所以,本经在讲二十五圆通,它特别重视六根门头,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它刚好居在内外的中间,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识,六根刚好是在中间,所有的烦恼都在六根里面活动。
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内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贼的一个媒介。
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自劫家宝。”因为六根的作用,破坏心性当中的本具功德,不能显现。所以,由此六根门头念念的虚妄分别,产生发业、润生两种无明,使令我们众生世界(这个众生世界指的是正报),使有情众生的六根当中产生了缠缚。这个缠缚就是前面说的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
我们在六根当中开始被两种烦恼所系缚,而对于外在的器世间(这个器世间指的是六尘),外在的六尘,就不能超越了。因为从今以后,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耳根不能超越声尘,乃至于意根不能超越法尘。
这个六根,蕅益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六根:“迷之则为六贼,悟之则为良民。”如果你说,那我从现在开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那你也完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该看还是要看,该听还是要听,你就是观照力要现前,不是叫你不要看。
从今以后,你就买两个耳塞把耳朵塞起来,你不是在修《楞严经》,你是在入无想。所以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在那个“旋”,转嘛,转外境,不要被它所转,观照力现前。
所以在这个地方古德讲一句话说:“若人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重点不是外境,重点也不是你内在的六识,重点是你中间的六根。你在六根当中,观照力要现前。六根!
所以它这个地方,“无心于外境”就是说“无心道人”。你看交光法师讲《楞严经》,他就讲一句话不错,他说“舍识用根”。这句话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象,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象。知道就好了,就像镜子一样知道,但是它走的时候,心中没有留下痕迹,舍识用根。你看经典上有说,供养十方诸佛,比不上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这个地方就是说,十方诸佛还是一个外在的尘相,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种无心的观照,这才是真实的功德。
当然,这句话有一点鼓励大家要回光返照的意思。那么回光返照到底是照什么呢?就在六根当中回光返照。这个地方讲出它的一个修行的处所。
------
回光返照是观照什么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来观照我们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个是照什么呢?照空如来藏,所谓的心性的本体是如实空义,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思想,就是“达妄本空”。既然清净,哪有妄想的立足点呢?
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嘛。这种思想,在达妄本空当中,对于我们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就产生很大的力量。
蕅益大师甚至于说,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可以说达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的时间。反之,只是在事修上而没有理观,你就花很多很多的时间。
前面这一段文,等于是在观空如来藏来破妄;以下的“真亦无得”这个地方,我们所观的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说,真实的心性也不是从外而来,是本自具足。
前面是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而建立“达妄本空”;这以下是观察不空如来藏,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没有把它显发出来而已。这个地方强调知真本有。


IP属地:吉林1楼2024-04-21 13: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