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吧 关注:7,497贴子:25,434
  • 2回复贴,共1

心灵的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IP属地:广东1楼2016-04-05 17:47回复
      小时候有一天家里让我喂牛,就是牵着它去外面吃草,但那头牛是别家的,与我并不熟悉,再加上庞大的身躯和硕大的牛角,使我牵着它走时嗅到了危险的气味,心里害怕起来。这种害怕不知不觉就表现出一种敌意的情绪,虽然我动作尽量表现得自然,也不敢用明显的方式——比如去呵斥它——来表达敌意,但是我一直试图在我们之间制造出一种细微的崩紧着的气氛,仿佛警告它: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我会随时反击。不过这种害怕与恼怒的提防相互搀杂的细小的心理所表现的威慑力是很微妙的,即便是迟钝点的人也未必觉察,所以能不能对它起效果我自己心里也没底,然而那头牛却完全能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我也能明显感觉到它跟在我后面亦步亦趋,生怕动作太大而惊动我,我回头看它时它也正盯着我看,那双大眼睛里透露出一种类似人的眼神里的无辜模样,像是不解我缘何要对它不善。这个惴惴的样子让我心里不忍起来,于是没了敌意,态度变得友善起来,当然这个转变也没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我只是不再害怕它并且想安抚它的不安,但是它也能感受到气氛的变化,此后跟在我后面吃草时就自然多了,甚至可以让我靠近而不选择退避。
      那头牛的眼神我一直都能回想起,总觉得这里面一定存在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人是怎么通过眼神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涵义的?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否包含着某些深层的秘密?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应该是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如果将情绪中的东西细分一下,那么可以按深浅划分为情感与感情,它们的相异,在于情感只是一种事物的称呼,不牵扯到其产生缘由,而感情则有自发的主动性,表现了生命的灵性。例如用于表达一类情绪的“笑”,就可以由浅到深粗略的分成三层,第一层为机械式的笑,比如被人咯吱时的笑,可以看做只是生理反应,跟苹果落地,树叶随风摇曳一样只是一种应激现象,不包含人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只有情感的形式,没有情感的内容;第二层则像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情感,与完全生理刺激反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可以看成情感刺激的反应,这个反应里包含了一部分情感内容,但内容有限,比如一个人对你做鬼脸时你下意识的笑,或如喂家畜时它们表现出的欢愉,这些反应当然是情感反馈,但也仅仅如此,你无法在里面找到更多的情感内容;而第三层则要丰富得多,它们包含了人所主动构建的内容,而且这个内容可以丰富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浅如目的达到时满意的笑,深如拈花一笑,这些笑容都有心灵的参与,它们不能看成只是对某种刺激的官能反应,而应该是属于人情感主动表达,已经属于感情的范围。由感而情是一种主动过程,凡是主动的行为,都要牵扯到心灵的意愿,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心灵的表达。蒙尘的心灵会处于沉睡状态,自然就无表达的欲望,当学会主动述说时,必定要有所自觉,这就需要突破蒙在心灵上的油尘,呈现出生命的灵性来,有了灵性才可以超越形式与规则,抛去语言累赘,通过心领就可神会。这种能力是觉醒的生命所独有的,任何需要形式与规则限定的反馈机制都不能拥有,那头牛眼神里包含的东西,我想大概就有此意。
      不过灵性的秘密不仅仅只是如此,还能够更深入的分析。灵性是一个比较玄妙的词,如同灵魂一样,在这里并不只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是有所指,或许迷信科学的人不容易接受这个说法,然而感性却是很多人都能采用的一个说法,可以看看是否能从感性中寻求出灵性的线索来。如同一些涵义较复杂的词一样,“感性”、“理性”也很难给一个精确的意义,对于简单概念,比如日常所说的苹果,很容易给它一个本体意义:它就是现实中一类物体,而且这个物体大部分人都知道是指什么,不过由于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对过于基本,丰富的概念,只有认识意义,没有本体意义,比如无限追问组成苹果的最后物质是什么,那就没法说清楚。“感性”、“理性”本身就是只属于这方面的概念,这些概念只可以通过认识不断的深化它们的内涵,但无法用一个简单方式,如给一个日常生活的苹果一个概念那样给它一个本体意义上的精确概念。精确与丰富往往是一对矛盾,一个概念越容易弄精确,那么就越难有丰富的内涵,但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认识就可以无限延展。语言的限制又是另外一个原因,语言要用做交流工具时,就只能担负共同的含义,比较个体的,独有的意蕴就无法表达。因此下面我们使用“感性”、“理性”这两个词时,实际上我们都只是在用它们的一些约定的意义,看见美丽的海滩,由此推理出开发旅游带来的商业价值,这是理性的能力,看到海的博大而情不自禁写诗,这就是感性的能力,这样的区别是显然的,在显然的意义之外的,就只能靠个人感悟了。虽然模糊性可能产生歧义,但是歧义也是意义的一种,只要不产生大的误解就有继续的理由。
      存在两种感性,一种是哲学里比较熟悉的说法,指感官感受外界现象之特性,如正常人能看见红色,红色盲就看不见,许多夜行生物能感受红外线,人类就不能,这些差异都是由于感官构造的不同造成的感性表现不同引起的;另外一种感性,是日常意义上的说法,主要是指情感相关的特性,这两种感性都可以与理性相对——不过,哲学中有时因为细分的需要,前一种感性可能只与理性中某一部分对应。相对于理性给人的印象,它两都显得琢磨不定,你觉得已经很辣的东西,别人却嫌不够,这让感官如何统一呢?情感表现更是如此,你喜欢白菜,我偏偏爱萝卜,有什么逻辑可讲?理性似乎就没有这样的“缺点”,不管能不能吃辣,不管喜欢白菜还是萝卜,只要心智健全,都认可一加一等于二,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的这种固定表现形式不知不觉会让人看到出这样的诱惑:似乎相对于捉摸不定的感性,沿着理性这条稳定的路就可以更接近人要追求的永恒意义,比如道,比如真理,由理性进步在近代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加固了这种观点,当科学理论不断地解释与感官相悖的知识,当技术产品实实在在的摆在人的面前时,这种看得见的威力即便是深邃的心灵也难以抵挡,更何况要困在琐碎现实中的那些心灵?因此对事物逻辑化,形式化这种要求的出现就显得合情合理,甚至要把这种要求延伸到心灵上面:幻想着把情感内容数字化处理,或者将各种情绪还原成物理现象等等。然而假设以规则与形式来描述理性的特点,那么这个特点可以给它巨大的运用范围时,也同时限制了它的范围,在规则不重要或无法形式化的地方,它就成了一种禁锢与简单化处理。如同棋规之于下棋,理性作为一种限制与规范,无论是认识外界还是处世生活都很重要,但是没有规则不代表就不能玩棋,谁说玩棋的乐趣仅仅只在对弈呢?在需要突破现有规则与框架时,就需要直觉为理性开阔视野,在明了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处世规则后,感性就要求心灵追求更高的完美。鲜活的心灵可以带给人更宽广的境界,从而能看到囿于规则的牢笼中时所看不到的天空。心灵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与意境不仅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无法比较的,因此数字化和形式化都难完整保留它们的意义。如前所述,用于交流的语言一般只是承载共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多属于外部,数字化和形式化更是这种承载的进一步简化,而心灵首先是属于个人的,即便很多心灵会被外界束缚,心灵的自由本身是没被限制的,贫困者也可以富有,渺小者也可以高贵,俗话说内心的快乐谁也不能夺走,这种内部世界的景色最终还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构建,个人的东西在某个层次以上往往就是不可言说的,只能靠心灵与心灵交流,数字化与形式化更只是缘木求鱼了。这也是生灵的一个奇妙之处,一台机器即便能通过图灵测试,但若假如我们知道它们的各种反馈都只是在规则与形式下的选择题,本身并无心灵驱动的主动意义,那么我们也很难认为它们是生灵,就像我们很难认为计算与逻辑推理能力比我们都厉害的机器属于生灵,但是假若它有了情感,拥有了心灵的自觉,可以与我们的心灵沟通,那就完全不一样。
      而且这种物理还原主张最终会让人的意识现象也要还原成物理现象,因此意识也得遵守物理规律,而物理规律目前看来又多是机械定论式的,没有自主成份,这就必定会导致由心灵出发的道德和价值追求失去了意义,这个代价将是难以估计的。
      心灵构建内部世界的精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对感情的领悟,这种领悟能力的练就并不比锻炼逻辑能力的困难更小,捕捉那些常人难以觉察的微妙迷离的感觉与美,不仅需要一颗完整敏感的心,还得需要运气遭遇恰当的环境以激发潜在的灵性,所以伟大的作品总是心灵与人生的结合。作家笔下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界,可以看成他们内心中更加美仑美奂世界结合了现实的投影,诗歌中体现的精致情感,既是诗人从天国摘下的情感精华,也是对能领悟这些幽深感情的人内心世界的洗礼,而发自心灵的音乐,总能让相近的心灵感同身受。理性的共同处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人类很容易达到一加一等于二的共识中可以看到,感性的共同处却不是那么显然,但是却有不同表现形式,心灵中各种基本的东西,比如对美的追求、对生的眷念、对众生苦难的悲悯,比如感受另一个心灵沉默的诉说,这些能力不仅仅在人类间是共有的,即便在有灵性的动物里,比如那头心领神会的牛中,也是可以共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任何感性艺术颠峰里所包含的智慧,并不比理性颠峰逊色,能够欣赏诗歌的意境,音乐的美,也是了不起的能力。缺少理性能力固然很糟糕,心灵的世界景色寥寥同样是一种羞赧,羞赧本就应该知耻而后勇,假若此时一个人还对心灵情感能力的枯竭不以为意,那么可以认为他内心的景色甚至不如一头能够察觉细微感情的牛。灵性这个词的意义就可以在此处从感性中显示出来,为何逻辑推理难以解释感情?为何物理构造成分差不多的人他们的心灵可以差异如此巨大?为何聪明点的动物也能“通人性”?这就是由于灵性的不同而体现在感性上的不同。
      不过由于灵性的难以把握,再加上其由感性显现带给人的不确定性印象,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虚幻感,周末看了一场伟大爱情电影感动得泪眼婆娑,仿佛心灵得到升华,周一却又要扎进现实的坑洼零零碎碎;一个人看见别人不幸的遭遇触动了心里万种柔情,但似乎并不如实际上去帮助一下有用,那些鸡毛蒜皮一样的精深细致的心情有什么意义呢?假若现实已经充满了苦难,一颗敏感的心灵难道不是一种奢侈吗?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虚幻的对面是实在,但是什么可称实在呢?黄金也不能万年不朽!心灵的世界当然不能完全涵盖人生的意义,还需连接着尘世的生活,儒家与庄子都推崇内圣外王,外王一般条件苛刻,内圣却是人人都可能达到的,而且这里面可以得到另一种意义的不朽,窥破生死,从容不迫。所以可以有一个比较心安的回应:或许大部分的生活内容都是在琐碎烦恼中逝去,或许你对一个人不幸表示同情真不能对他产生意义,或许善良的心也不能杜绝苦难,但心里还能感受伟大的爱情,还能存在对不幸的人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没有被苦难麻木心灵,那么对心灵的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意义。心灵的世界总是会在某种方式下影射到现实世界里的,并对其产生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影响,比如当这种心灵世界的美丽通过群体表现出来时,将有无法想象的风景。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只能在琐碎与实利中才能看到,只能满足粗犷的心思,或者完全适应麻木的心境,那么他心灵世界将是贫乏的,难以找到值得留恋的地方,如同绿色褪尽后的败叶,如同泉眼枯竭后的干井,秋风萧瑟,一片荒芜,连想生长的新芽也会因窒息而枯萎。
      风景甚至会不如那头牛呢!


    IP属地:广东2楼2016-04-05 17:50
    回复
      看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4-15 06: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