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心易吧 关注:908贴子:12,447
  • 1回复贴,共1

五行是个嘛玩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久以前的《尚书·洪范》中就有“五行”,直到孔子去世200年时候的邹衍才将“五行”观点用于人事研究即“五德”说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周礼》成书年代大约不晚于孔子时代,很多学者将邹衍定为五行学说创始人有失公允。毕竟在《周礼》中虽然没直接提到五行,但是在食医中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在疾医中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声,眡其死生”、在疡医中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
所以最初五行是研究人饮食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使是已知的目前五行的源头《尚书·洪范》中也是从人出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也就是说五行刚诞生就对应五味的关系,这也是为何到《周礼》的时候主要用于人养生与疾病治疗的根本原因。
老子、孔子时代对五行的认识从《洪范》《周礼》中的相关内容看,仅用于饮食与疾病的治疗。只是邹衍时候才将这种本来用于研究人体的方法论用到人事上了,并加以推广。
要说明的是,五行的对应关系是不断修正的,特别是关于五脏对应关系《吕氏春秋》《淮南子》与《黄帝内经》明显不同,与《周礼》的对应关系也不同。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只是发现系统内存在五行关系,五味、四季常见,更容易总结出来对应关系,人体五脏六腑等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慢慢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到《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五行对应关系才完成五季、五方、五气、五脏、五体、五藏、五窍、五志;没有腑的对应关系五行最初确实是研究食物搭配的学问,在周礼医师相关章节写的非常清楚。是研究人类饮食、健康与治疗疾病的方法。后来进一步利用各种药材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用于治疗疾病。仔细对照洪范、周礼、道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关于五行的内容,最初洪范、伊尹都是讨论食物与五行搭配,到周礼重点是事物及如何利用食物治疗疾病,有部分是体与五行搭配。到吕氏春秋的时候,配对明显加进人事。当然吕氏春秋成书年代晚于邹衍,可能是从邹衍开始将五行用于五德,所以淮南子、吕氏春秋才配上五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0 09:37回复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发起的当时几乎所有大家都参与的“阴阳五行”大论战中,没查到任何一个学者认识到最初五行是研究人饮食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甚至没人提到《周礼》《道德经》关于五行的认识。
    没有人引用“周礼”“伊尹”关于五行的认识,从洪范直接跳到邹衍用于人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0 0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