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吧
关注: 2,117 贴子: 74,279

敬爱神仙缅怀大师

  • 目录:
  • 明星
  • 2
    林绿   近来有机会到几个地方去跑了一趟,乃到各地戏曲剧团演出了不少反映当前的生活,及时配合各种政治任务的新戏。  
    梨园居士 03:25
  • 1
    俗文化研究所 原创 虫儿68 过去,京剧的戏班众多,演员众多,京剧的从业人员,没点艺德,真还不好约束他们。
  • 1
    作者:冰城馨子 6月22日下午,接到好友蓝子的电话:“姐,昨天晚上我特别难过,流了好多的眼泪,知道为什么吗?李阳鸣……去世了。”“啊?怎么能这么快啊?1月份他来哈尔滨演出的时候还好好的呢?”我也哽咽得说不出来话了。
  • 6
    张延华 观众对中国京剧院最大的希望和要求,就是多演戏、演好戏,让那些在观众印象中已经已翘熟悉了的演员多和我们见面。
  • 2
    聊京剧 沈志良,1963年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教授。1978年考入哈尔滨京剧院,主工老生行当,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一鸣先生,孟广新先生。1990年考入中国学院表演系明星班,师从杨韵青,李鸣盛,迟金声等名家。1995年1月21.22日在上海逸夫舞台成功举办个人京剧专场演唱会。曾向余派名家王思及先生学习余派艺术。1996年6月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成立,应邀与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梅葆月,叶少兰,张学津,马小
  • 3
       作者:甄光俊   1994年9月18日,厉慧良、张世麟这两位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武生泰斗,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战宛城》,厉慧良扮演张绣,张世麟扮演典韦,两位古稀老人旗鼓相当,全都演出了各自的昔年光彩。久病初愈的张世麟,刚一出场"起霸",精神抖擞。谁能相信扮演者竟是一位七十有六岁的老人!观众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后边的开打更是稳中有刚,手把利落,与厉慧良配合得严丝合缝,剧场里喝采声不绝于耳。次日,厉、
  • 1
    原创 虫儿68 俗文化研究所 某人号称某神社说过六百段传统相声,真假我们先不论,但是以前的京剧的角儿,也干过这种事,谁呀?余叔岩。
  • 3
    原创 江洵 上世纪40年代,北平梨园界整理委员会与七行七科各小组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梨园界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即由各班班主组成的整理委员会,与一定程度上代表班底及龙套利益的各小组之间的矛盾。
  • 1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关于李少春提出京剧使用普通话的问题,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少春关于要用普通话的文章我读过原文,好像是登载在《戏曲研究》上的。当时李少春在中国京剧院是国家重点剧团。李万春是北京京剧一团,谭、裘是北京京剧二团、马连良单独一个剧团、张君秋是北京京剧三团、吴素秋与姜铁麟是北京京剧四团。后来李万春被打成右派,被调到内蒙,谭、裘、马、张合成北京二团。北京
  • 3
    聊京剧 据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死是必然的。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于是,有那么一些专家学者就研究京剧的死亡了,准备给它进入博物馆(就是灵堂)。既然这是“真理”,那么为什么不把它放之四海呢?比如人家生了孩子,就上门“忠告”:“这孩子迟早要死的,或者在童年夭折,也可能过了中青年,不管怎么样到老年总是要死的,现在就要有思想准备;比方别人家孩子考上大学,那上门去说,考上大学固然好,但是折腾到最后也难免一死,
  • 1
    张聊公   老供奉孙菊仙,于民国七年,自沪到京,惟仅在堂会中偶一登台,而外问歌馆,则极少露演。是年九月,东安市场之中华舞台戏报,忽贴出菊老与程艳秋合演之《朱砂痣》,乃特往一观。当晚八钟,往东安市场,道经高陞店,因菊老庽此店内,乃趋入晤谈,精神矍铄,绝无颓唐之容。旋即迳赴市场,入中华舞台,时台上方演韦久峰之《状元谱》,台下座客已极拥挤。《状元谱》下,为神州擂。再下为荣蝶仙之《马上缘》,蝶仙武工甚好,
  • 4
    李洪春  看见本行人才缺乏,老戏又渐渐失传的景象,不禁有“才难”之叹,本来教主就马虎,学者再不肯下心,于是越来越不成样子。“老戏”既难又累,更无所谓甚么叫“俏头”,只要你上去唱,就不能有一点偷手,为这个谁还肯下心追求它,到底不如自己发明几个新腔、出几个身段受现在观众欢迎,为此新玩意盛兴,老玩意儿歇工了!  
  • 2
    刘嵩崑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这些茔地都建在外城,如崇文区的“安庆义园”、“春台义园”;宣武区的“潜山义园”、“安苏义园”和“梨园义冢”等。
  • 3
    秦绿枝   现在我要说一个人,他对发扬余派艺术也是功劳显著的。不过,说了出来以后会有人不同意。不管它,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杨宝森。
  • 1
    宋韵京剧 作者简介:温如华,1947年出生,京剧男旦。早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与耿其昌、李维康等为同班同学。工张派,亦研习梅派,兼问艺于南铁生、程玉菁、赵荣琛、孙荣蕙、李德富等男旦前辈,造诣颇深。曾为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配唱。
  • 2
    寻找李少春 “手提红灯四下看”的英气不再,对他而言,时间不仅没有抚平伤痛,相反却让人习惯了痛。
  • 1
    李楠: 雌音专指京剧女老生的一种不受听的音色,一般戏迷提及这个概念都是抱定贬低的态度。它主要指女老生由于自身功力欠缺而使得在唱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出娇嫩的女性音色,这与发声的位置有很大关系。
  • 4
    福星楼主 我是老戏迷了,对李少春、高盛麟等等先贤艺术家,只有敬畏、崇敬的之心,绝无轻慢、蔑视之意。现在一但说李少春成不了“李派”,肯定有大量戏迷及拥趸气忿不己,免不了口诛筆伐,但这是没法的事。 现在多年来,多见在各名家身后研讨会上的发言、京剧传记文章中称呼、京剧介绍文章中的回忆、网上烙铁般热捧,乱封流派,所在多有:诸如李少春的“李派、”高盛麟的“高派”、袁世海的“袁派”、童芷苓的“童派”、厉慧良的“
  • 2
    赵士良  先父赵贯一青年时代就酷爱“余派”艺术,每逢余叔岩先生有演出时,必定设法跟踪观摩。后来经常与余先生之老友、名票李适可先生和“余派”老生演员陈少霖以及“谭派”名宿夏山楼主(韩慎先先生)一起研究切磋。
  • 2
    刘新阳   由范钧宏先生改编,阿甲先生导演,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前辈首演出于1958年的现代京剧《白毛女》,虽然无法与后来1964年被确定并推广的八出“革命样板戏”相比,但它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演出的众多京剧现代戏中比较有影响的一出。对现代京剧《白毛女》的艺术影响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恐怕莫过于中国京剧院众多艺术家联合打造的“李杜”经典版本。但据我所知,除李少春先生外,作为“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曾在石
  • 3
    叶少兰 《艺术评论》 2015年第1期 略有删节   我的父亲是叶盛兰,原名端章,字芝如,1914年生于北平。九岁进入祖父叶春善先生创办的富连成科班。始学旦角,后改小生,师从萧长华、张宝昆、张彩林、曹心泉、肖连芳、茹富兰等先生,后拜程继先先生为师。16岁出科,各班争先邀聘,主要参加马连良先生的扶风社,章遏云女士的忠信社。与马连良先生合演《群英会》《八大锤》《借赵云》《打侄上坟》等戏,并扮演众多角色。与章遏云合演《得意
  • 1
    愚翁  近一二月来常有读者来函,嘱本人来谈谈王少楼、杨宝森之比较,其实王杨之较比是很简单,杨除嗓音(近来)唱腔外,身上、台步、水袖、髯口、水发、眼神、武功……比不上王少楼。
  • 2
    作者:文化沙漠 原载于《中国京剧论坛》 李胜素,1966年生于河北邢台柏乡县内步乡大汪村。柏乡县古属赵地,史上多有变迁,时归赵州,时归内丘,时归隆尧,境化于周边各县;受辖亦属邯郸,亦属邢台,常有不定。1962年,隆尧县改辖,柏乡县复设。柏乡县内步乡为1956年设立,解放前交通闭塞,多为土路。解放后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经过该乡、交通较为便利。内步乡人口不足两万,辖十四个行政村,李胜素就出生在该乡的大汪村。大汪村有二百
  • 2
    康君彤 作者简介:康君彤,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著名杨派琴师、京胡教授。生于1923年11月24日,自幼学习京胡艺术,1941年2月拜杨宝忠、沈玉秋两位先生为师,1942年《立言画刊》发表《北京剧坛之琴师》一文中被列为“二十八宿”之一。康君彤先生在京剧舞台上工作了几十个春秋,先后曾为杨宝森、李万春、毛世来、梁小鸾、徐东明、李砚秀、李小春、蒋慕萍、梁庆云、贯盛习、罗惠兰、李鸣盛等京剧名家伴奏操琴。是著名京剧老旦康静的爷爷。2006
  • 1
    《文汇报》记者 张裕 放眼现今全国的各大文艺院团,有不少是名角、名演员担任院(团)长的,专业演员,特别是名演员担任院领导对于一个剧院,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呢?有人表示,名角当院长也要看此人的心胸宽广与否,如果心胸宽广,心中装得下院团,装得下艺术,那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整个院团的发展肯定是大有好处的;反之,如果该演员心胸狭窄,心里只装的下自己,掌握了院团的资源之后便一心
  • 2
    吕铭康 解放后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武生,倘以1950年中国戏曲学校算来,首屈一指便是俞大陆,谈起家族传承,俞门较谭家亦是不遑多让。到俞大陆已是第五代,但以京剧而言,算上俞大陆的儿子亦是五代人了。
  • 3
    原创 贺爷 微惟玮谓 北京过去京剧界一般都以老生、旦角为主组班子,武生挑大梁,最出名的属杨小楼。李万春组建永春社时,北方只有他和杨小楼两个武生戏班。1937年杨小楼去世永胜社解散,次年李少春来北平搭起群庆社,京城又有了两个武生戏班
  • 2
    杨少春 1958年7月,我的父亲杨盛春正值盛年突然病故,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坍塌了,他所在的老北京京剧团也一下子没有了当家武生。当时团里的“四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先生力主,通过“艺委会”做出决定,让我加盟剧团来接父亲的班,而那时我还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尚未毕业。按照父执前辈眷念旧情抚恤遗族的意愿,我来剧团后的一切工资待遇,承袭父亲生前照数不变,但却有个体制问题作梗。因为那时的北京京剧团属于民
  • 1
    李洪春 《绝燕岭》也叫《定燕平》。演的是隋末老将定燕平,善用双枪。率兵攻打瓦岗寨,秦琼等瓦岗英雄都不是他对手,后来罗成和他对敌(罗成父亲罗艺和秦琼的父亲秦彝与杨林、定燕平是结义兄弟,罗成的绝命枪法就是从定燕平学的。在《倒铜旗》中罗成曾改装会过定燕平)。定燕平兵败,愤而自杀。
  • 3
    宋韵京剧 孟小冬为何拒绝返回内地,这得从她和杜月笙的交往开始说起。
  • 3
    Dionysus1 寻找李少春 梨园行讲究师承,师出名门,是一个演员一生值得炫耀的资本,但“拜师”并不一定代表着传承,没拜师的亦未必没有传授,在浮躁的当下,“拜师”愈发流于形成,充其量算得个传统礼仪的活化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4
    袁韵宜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艺术大师建国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梅先生以其非凡的表演艺术,塑造了一个刚毅果敢、气吞山河的巾帼英雄形象,同时,他创造的人物,既表现其爱憎分明,能从大局出发;对家人尊长扶幼情深义厚又坚守原则,品位高超,生动鲜活。
  • 0
    《半月戏剧》    须生名宿余叔岩,沉疴缠绵,达三四载,突于五月十九日下午九时逝世,享年五十四岁。二十日入殓,二十一日接三,三七后停灵法源寺。举办丧事,须俟其生前友好筹商停妥后始能决定。  兹将余氏一生事略及病逝情形,分志于后:  余氏名第祺,字小云,又名小小余三胜,别署三与楼主,原籍安徽潜山县人,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生,为已故名伶余紫云之第三子。  从吴连奎、姚增禄等习艺,继又投谭鑫培门下。出台后
  • 4
    马腾 李少春,一个几乎被神化了的名字。提起他,没有一个京剧人不竖起大拇指。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父母讲李少春先生的故事。李少春有个响当当的名号——“李神仙”。这个名号在京剧界恐怕也只有他一人独享。
  • 1
    寻找李少春 清明将近,为缅怀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先生,霸州李少春纪念馆馆长冯雷带领工作人员于4月2日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扫,精心布置了花坛,为李少春先生献花,并举行了祭扫仪式,纪念和缅怀这位有着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代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先生。
  • 4
    王叔养  著名女伶孟小冬,生于1907年,殁于1977年。她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伯祖父孟六,是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武净演员。祖父孟七,也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的文武老生演员。伯父孟鸿茂是南方颇负盛誉的小花脸演员。父亲孟鸿群也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她还有三个叔父,大叔父孟鸿寿是南方名丑,二叔父孟鸿荣和三叔父孟鸿芳都是唱老生的。她的堂兄孟小帆,也唱文武老生。  
  • 2
    马腾 李少春,一个几乎被神化了的名字。提起他,没有一个京剧人不竖起大拇指。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父母讲李少春先生的故事。李少春有个响当当的名号——“李神仙”。这个名号在京剧界恐怕也只有他一人独享。
  • 2
    刘乃崇   王瑶卿是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他在京剧旦角艺术的革新创造方面、在培养旦角演员方面都有异乎寻常的出色成绩,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京剧老生的演唱艺术的继承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3
    甦叟   梨园伶人凡艺有特长可以号召,靡不思另行组班,独挑大梁,争强逞能,决不愿屈居人下,故名伶辈均各有一班也。至于同台合演,除堂会及义务戏尚勉一为之外,在营业戏中可称绝无。  迥忆十余年前,有堂会戏两场,当时名角网罗殆尽,兹分志于下。
  • 2
    钱培荣   余叔岩氏,祖籍湖北罗田,三代梨园世家。余氏禀赋聪颖,经名家教传而又刻苦用功,歌坛创业数十载,享有一代宗匠之盛名。当年,余氏每逢谭鑫培氏演出,辄必往观,细心揣摩;复请益于专研“谭派”之方家,乃至票界名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终为谭氏之后又一集大成者。  
  • 1
    徐慕云    梅兰芳先生有一次在欢迎国际友人的晚会上,演出《游园惊梦》(昆曲)唱“迤逗的彩云偏”一句时,其中的“迤”字唱如“移”字音。有人听了之后,在《新民报》上提出这个字来与梅先生商榷。
  • 5
    刘振修 京剧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之说,这可谓尽人皆知。但与此同时,京剧界还有“四大名爹”,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 1
    许姬传  当年的京剧演员都喜听刘宝全的京韵大鼓,马连良非常佩服刘宝全的用气方法。曾对我说:“大鼓书一口气唱三四十分钟,如果气口不对付,是顶不下的,我从琢磨宝全的气口找到窍门,从扒字调上升到正工调,得力于用气。 1929年冬梅兰芳赴美前,与马连良在上海合演10天,我与陈彦衡老师同观《四郎探母》,出场引子:“金井锁梧桐,长叹声随一阵风。”陈老说:“连良的嗓子上去了,这个引子够六半调。”听完了,十二爷说:“内行
  • 2
    齐如山   演国剧最要紧是有准地方,什么叫作准地方呢?就是脚色上场一挑门帘,或行或立,或坐或卧,无论是么时间,都得要有一定的处所。从前戏界老脚恭维票友或外来之脚,必定是说他好,处处都有准地方。自己有时客气,也往往说一出戏没找着准地方。这句话言外就是说,与自己同场之脚站立的地方不对,闹的自己没有一定地方可站的意思。
  • 1
    秦绿枝   已故的余派须生孟小冬的录音磁带,现在我已经有了三盒。一盒是全本《搜孤救孤》的演出实况录音。两盒是翁思再兄送的由他编选的《冬皇妙音》第一辑和第二辑。第一辑还有孟小冬年轻时的唱段,最近出版的第二辑则全是孟小冬晚年在香港吊嗓的吉光片羽了。
  • 3
    钱培荣 先师孟小冬于1977年逝世。
  • 2
    寻找李少春 说起现在京剧界最热门的大武生," 武生大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中路的名字绝对是响当当的。 在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武戏专场上,奚中路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戏表演。他身手矫健,风度翩翩,仿佛那个五绺长髯的关羽从书中走出来到台前。舞台幕后,这位京剧大武生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炼就今日之功?近日,现代快报专访了奚中路,为你揭晓。
  • 2
    吴大徵 胡金兆 当前,一些京剧演员的表演已走到歪道上去了。真让人担心。 当前演出的头一个毛病是不演戏,不演人物,更谈不上什么“意境”,而是演员个人在舞台上拼命表现自己。譬如在演唱时,藉着小麦克风,使劲拉长腔、走高音,向台下要好,而不管剧情和人物的心情。这好比一个少女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嘴里反复只说一句话:“你们看我有多美!”恐怕用不了两分钟,她就得让观众轰下台去;因为这只是她自我感觉良好,别人看了不但不
  • 1
    宋韵京剧 余叔岩是名角,一代宗师,但这个名主要出在堂会戏上,要是剧场演出效果就不行,因为他的一个大弱点,嗓音小,不响亮。这个嗓音小到什么地步呢,小到他得了一个外号: “余三排”,意思是他唱的戏,观众只有坐在前三排才听得清。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春迷

目录: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