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55贴子:602,549
  • 19回复贴,共1

【国学】孔子专贴之二 孔门十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专贴之二
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儒家五圣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颜回),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曾子弟子,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曾子之再传弟子,子思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孔门十哲之颜回

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
唐玄宗尊之为“兖公”,
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
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颜回 (前521 ~前481),名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 公二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少孔子三十岁。家境清寒,处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第六》)的境地。然就其能有暇与父亲颜路“各异时事孔子”(《史仲 尼弟子列传》)的情况看,亦当有一定家产。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终身未仕.
性格
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
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
政治志向
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颜回苦学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
儒家八派之一
颜氏之儒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
《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重于立德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颜回死时,年龄到底多大?
《史记》云:“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家语》记载颜回“年二十九而发尽白,三十一早死”。
《史记•列传第七•仲尼弟子》中记载颜回小孔子三十岁,照此推算,颜回死时应是41岁。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评价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得禄,真于持身。”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如此赞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认可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程颢、程颐说:“欲学圣人且须学颜子。
《论衡·讲瑞》: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阳明全书 送甘泉序》:颜子没而圣学亡.
《诚斋杂记》: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命弟子占。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乎?对曰。无足者。乘舟而至也。果然。
孔子曰:“吾以女为死矣。”颜回对曰:“子在,回何敢死。”
安贫乐道,发奋苦读,生活极其俭朴,二十九岁,发尽白,齿落,三十岁深契圣道。
===============天妒英才
——————————先圣之遗风


IP属地:安徽1楼2013-05-27 22:32回复
    儒家八派
    《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
    1有子张之儒,
    2有子思之儒,
    3有颜氏之儒,
    4有孟氏之儒,
    5有漆雕氏之儒,
    6有仲良氏之儒,
    7有孙氏之儒,
    8有乐正氏之儒。”
    孔门十哲之闵子骞

    孔子高徒
    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玄宗封闵子为“费侯”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
    北宋神宗墓前建祠堂。
    南宋度宗又称费公。
    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子之一排在第三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今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人,他为人所称道,少孔子十五岁。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幼时遭后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将后妻赶走,闵损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因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后母若被赶走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时人咸称其孝,后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性情:
    据记载.闵子骞为人沉稳持重,平时少言寡语,崇尚节俭.然而一旦讲话就讲得中肯到位。孔子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一生注重“仁”的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利禄。
    当时孔子正在广收门徒,闵子骞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
    品格
    孝: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高风: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亮节: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孝:
    “单衣顺亲”“鞭打芦花”。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版本1
    闵子骞为后母嫉,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父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无考证
    版本2
    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无考证
    译文:
    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
    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亮节: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是谓 百善孝为先 。是谓渊*损皆淡仕 难为后人把位攀


    IP属地:安徽2楼2013-05-27 22:34
    回复
      “孔门十哲之冉雍”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冉雍

      唐赠薛侯,
      宋封下邳公,
      改封薛公冉雍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 …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仲弓)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这样介绍这三个人:“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有恶疾,孔子曰:‘命也夫。’“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冉求,字子有,仲弓之族,有才艺,以政事著名。”
      冉雍(前522~前466),仲弓是鲁国人,冉氏,名雍。
      《论语注疏》引马融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仲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子。
      《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有争议}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其父冉离不肖,“贱而恶”。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虽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即说冉雍有帝王之才,这是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极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
      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一百二十篇。又独著六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个性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是谓 先圣之后 一门三贤


      IP属地:安徽5楼2013-06-02 23:27
      回复
        孔子专贴之二
        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之宰予

        位居言语科之首席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
        宋代追封为“临淄公”,
        后改称为“齐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宰予,字子我,又名予我、宰我,春秋时代鲁【齐】(为考据)国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史记·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他口齿伶俐,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公冶长》: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三年之丧】
        《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译文】
        “宰我问: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行到现在,很古老了。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你觉得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啊!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改为一年。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同学,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宰予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
        【失之宰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
        孔子说:“如只凭口才取人的话,又会落下宰予.凭样貌取人的话,就会错过子羽。”
        【井有仁焉】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虽然有人告诉仁者说:井里有仁。他会不会也跟着跳下去呢?孔子回答说:这怎么有可能呢?君子如果发现所在之处(井上)不仁,尽可以远离那里,而不可能为了追随着仁而进入井中。君子可能被合理的事所欺瞒,但是绝不可能迷惘于不合理的虚言之中。
        【使民战栗】
        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询问宰予用什么木料作土地神主的事,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树,殷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树。用栗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很生气,对宰予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说了;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追究了。”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
        ----------------------------是谓 如友宰予者.如谏.似镜.


        IP属地:安徽6楼2013-06-06 00:02
        回复
          壮哉我大曲阜!!!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6-06 11:10
          回复
            加精学习


            9楼2013-06-10 08:38
            回复
              孔门十哲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之冉有

              唐赠徐侯,
              宋封彭城翁,
              后封徐公
              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
              孔子称赞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陈寿认为他的政事可和颜回的仁、伊尹、姜尚的政绩相媲美。【吾否】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亦称冉有。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其后,季康子继持国柄,招冉求辅政,孔子欣然曰:“鲁人招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冉有青年时期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序《易》,删《诗》、《书》,作《春秋》,传道授业,亦不可谓无冉求之力也
              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兵临城下。冉求慷慨赴敌,率军击退齐师,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季氏问曰:“学之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学之于孔子”。季氏遂招孔子。孔子返鲁,冉求侍师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门受教。
              《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
              有一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着孔子时,孔子就引导他们各自谈谈将来的志向,孔子问他们说:如果将来有人能够知道你们而又能够用你们,你们究竟有什么本领可用呢?当时冉有就回答说:假定有个六、七十里宽的地方或是小一点,五、六十里的,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兴礼作乐一类的事,那我就没有这本领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来设施了。冉有的志趣是从政——算是一个君子儒。他十分谦虚,其实,凭他的才艺是可以治理千乘之国的。他也能够随时的关心百姓,有一次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去,看到卫国的人口很多,冉有就问:人民已经这样众多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有。冉有说:人民已经富有了以后呢?还需要给他们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受教育啊!。
              【非吾徒也】
              《论语》:“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的道义,可是(要劝阻季氏)我的力量不够。夫子说,力量不够的,是半途而废,而你现在却是止步不前(意指冉求根本没有对季氏进行劝谏)
              《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批评他吧!”
              【具臣】
              《论语》: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
              季氏族人季子然有一次向孔子发问:“仲由和冉求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呢?”孔子略作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高深)的问题,哪知你只问仲由和冉求两个人啊!所谓大臣,是能够以大道的要求来侍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踏踏实实干活充数的具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绝对服从吗?”孔子说:“正当的事情,服从是必须的。若要杀父亲和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是谓师恩如父 予以终身报之


              IP属地:安徽10楼2013-06-17 12:21
              回复
                孔门十哲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之子路

                唐追封“卫侯”。
                宋加封“河内公”。
                南宋封为“卫公”。
                明改称“先贤仲子”。
                [百里负米]二十四孝之一
                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
                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
                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评价】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
                《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问政】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片言可以折狱者】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巜论语.颜渊第十二》
                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公元前481年春 天,从小邾国叛逃的大夫射,以本国句绎邑做 为见面礼投奔鲁国,此人向鲁国当局开出了 一个条件:“请让贵国的子路来和我做口头约 定,我不需要与贵国大夫立誓为盟。”执政的 季康子无奈,只得派人去请子路前往,但却被 子路一口回绝了。季康子接着又派冉求来 做子路的工作,并让冉求转告说:“小邾国的 大夫射,不相信与千乘之国的盟誓,而相信您 的口头承诺,这对您也不是什么耻辱啊。” 不过子路并没有给老同学面子,而是再次回 绝说:“如果鲁国与小邾开战,我不敢询问原 因,即便战死在他们的城下也再所不辞。可 现在让我去成全一个叛臣的愿望,就等于让 我承认他的行为符合道义,恕我无法胜任。”
                【天赋与学习】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子路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是谓得此挚友终身无憾矣!


                IP属地:安徽11楼2013-06-17 12:22
                回复
                  请lz更新,学习中。


                  IP属地:青海12楼2013-06-17 16:42
                  收起回复
                    感谢了!


                    IP属地:北京14楼2013-06-24 23:32
                    收起回复
                      此贴 完结 不当望正


                      IP属地:安徽16楼2013-06-30 23:54
                      收起回复

                        中华民族两千年以来,所有的皇帝千篇一律的三宫六院、太监成群、生殉死葬、杀人如麻。所有的官吏,千篇一律的贪污腐败、三妻四妾、买官卖官、结党营私。男人们唯唯诺诺、三跪九叩、认贼作父、周期性的揭竿而起。女人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裹小脚裹的生不如死。然而所有的人千篇一律的就师于同一个万世师表,尊崇同一部论语,坚持同样的“仁”、尊守同样的“礼”、却没有若人有半点怀疑。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种黑白不分、皂白不辩的糊涂状态我们到底还要坚持到那一天?
                        我在天涯博客中对此问题有充分的讨论,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然后一起讨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675637&PostID=50736173


                        17楼2013-07-04 17:57
                        回复
                          花僮《笑纳》
                          星光洒落老树的枝丫
                          马蹄浅浅,落一身风沙
                          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
                          谁能为我一眼望穿流霞
                          公子是你吗


                          IP属地:河南20楼2023-10-20 0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