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吧 关注:66,948贴子:677,968
  • 6回复贴,共1

岳飞之死(探讨一下岳飞被害的真正原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宋建炎元年(1127年),二十四岁的岳飞初露头角,被授予军队中的低级官吏承信郎。短短七年之后的绍兴三年(1133年),三十一岁的他就以自己的战功被高宗皇帝倚重,钦赐“精忠岳飞”的大旗,并在之后的八年里成为一个威震华夏,使国家的战争对手(金国兀术)慨叹“今已矣”的一代名将。其威赫武功何其显,忠义声名何其著。然而,这样一位尽忠报国的楷模,却在自己领导的光复河山的战斗节节胜利时的三十九岁之英年,被一“莫须有”的罪名致死,事情的转折是多么的悖于常理啊。又怎能不让时人“遮马恸哭”,让后人扼腕疾呼“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愤而之下,读《续资治通鉴•宋纪99-124》《宋史•岳飞传》及相关章节,以期找到岳飞蒙冤而死的原因。掩卷沉思,获一鳞半抓以录于下。
建炎元年,作为秉议朗(也是军中的低级官吏)的岳飞,在抗金统帅宗泽的手下[“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同年,他还是以这种低级官吏身份,出于对国家半壁河山沦陷的激愤,越职上书高宗[“愿陛下亲率六军北渡”]以规复中原。须知当时高宗刚刚即位,帝位未稳,朝中大臣同声议和。这种建议虽然是为了国家社稷,却无疑否定了整个国家上层统治者准备偏安一隅的政治理念。他立刻[“以越职夺官”。]
绍兴七年,[“总中外之政”]的军队最高统帅张浚想找人统率淮西军,问岳飞:[“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如何?”飞曰:“德与琼有隙,必相争……恐不能服众。”浚曰:“张宣抚如何?”飞曰:“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浚曰:“然则杨沂中尔?”飞曰:“沂中……岂能驭此军。”军怫然曰:“浚固知非太尉(岳飞)不可。”]事实证明,岳飞的判断是正确的,即“琼”与张浚选择的都统王德相争,叛变了,“浚始悔”。但是,当时张浚对作为自己下属的岳飞总是否定自己的意见,却非常的不满,而岳飞却并不认为自己错了,说:[“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焉以得兵为念也。”并且“即日上章乞解兵权……庐母墓侧”。]
以上的三个例子,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了他“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的个人品格。



1楼2007-09-20 09:26回复
    要说秦桧,还必须先说一下高宗。
    高宗的继位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当时国难当头,太子幼弱时宋室臣民“不得不”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他做了皇帝三年后的建炎三年三月,扈从统制、鼎州团练使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以“自有皇太子可立”为名犯上作乱,迫使高宗退位。一个月后,才又由皇太后扶持重新复位。这无疑刺激了高宗的神经,所以对他来说,首要任务自然是巩固自己的帝位。当时,内有各地义军等割据武装,外有强敌大金还在不停的威胁着国家的存亡。高宗要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必须要灭掉国内的割据武装势力,和制止金国的侵略步伐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的帝位问题和国家的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番调兵遣将,国内问题由岳飞、张浚等将领在绍兴三年左右基本解决。 剩下的就只有对付金国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势力在角力,那就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 
    那么宋高宗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呢,我们给他定义为骑墙派。他的目的只是维护自己的帝位或者能够偏安一方。因为他是并不是一个强势的君王,这从《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中,秦桧死后宋高宗对杨存中说的话“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加上前面说的曾被逼退位,这说明他为帝初期不能制群臣,帝位稳固后不能制权相。所以,他准备了两手,即(一)、[“绍兴七年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又手疏言:“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叛将既还,遣王师前进,彼必弃汴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如此则刘豫成擒,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帝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二)[“绍兴八年十月,宰执入见,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帝曰:“朕独委卿。” 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他的目的,无非就是看哪一方面取得进展,就支持哪一方面。
    而秦桧是个什么人,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3楼2007-09-20 09:27
    回复
      (附录: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主
      ,皆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主
      持朴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知
      官。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5楼2007-09-20 09:28
      回复
        我这文章说明,
        高宗只是个帮凶, 而主凶是秦桧, 
        他所代表的和议派和岳飞代表的主战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难道还不够清楚??


        12楼2007-09-21 00:13
        回复
          没有秦,岳飞还真未必会死,大不了郁郁而终。

          这也是我的体会!


          23楼2007-09-21 16:57
          回复
            探讨问题嘛,各抒己见,没什


            25楼2007-09-22 11:03
            回复
              wa
              31楼随便一句话就被克了,哈


              34楼2007-09-23 2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