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3,823贴子:9,974,417
  • 1回复贴,共1

论秦可卿(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

秦可卿梦托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情节。对此,研究者看法不一。或云:“这并不是在写她的性格,而是借这个人物写出作者的一种思想。”或云:这是反映了“凤姐的心理现象”。或云:“原稿本是元春托给贾政、王夫人的,后来移前”,放到了秦氏的嘴上。

这些看法对不对呢?不妨让我们重读一下这段情节。秦氏鬼魂对凤姐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凤姐便问常保永全之法。秦氏鬼魂说:“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秦可卿的这种托梦,是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吗?似乎不是。

从哲学思想上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这是历史循环论。程高续书给贾府的最后结局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显然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它与《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所反映出的哲学思想,貌合神离。《好了歌》和《好了歌解》,讲的是“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似乎也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实际上,它是有侧重点的,侧重在“好便是了”,而这种“了”乃是指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命运而言的。所以,这两首歌虽然带有较为浓重的虚无主义色彩,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和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的相当深刻的认识。因此,原著给贾府的最后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假若秦氏的托梦果真是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那“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岂不成了曹雪芹的意向?

从政治思想上说,败落后寄希望于“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以求得东山再起,由“辱”转“荣”,重振祖业。这里所希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是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吗?不是。是贾雨村的人生道路。书里交代得很清楚,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于是他便“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以“再整基业”。假若秦氏的托:梦果真是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那贾雨村的人生道路,岂不成了曹雪芹所肯定的人生道路?诚然,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府诸子孙中走贾雨村道路的人显然是有的,那就是贾兰。然而,作者留给望子成龙的李纨的“判词”,又恰恰是“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当然,事情往往总是复杂的。秦氏的托梦,除了向凤姐献策以外,还说到“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还要凤姐记取两句话,即“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氏以此暗示元春的“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及其在贾府的盛衰中所起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思想又显然是一致的,也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构思。其情形犹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府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贾府“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作者给秦氏的鬼魂以这种未卜先知,这也是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并不显得生硬。然而,秦氏以此暗示凤姐,其目的是要凤姐能“早为后虑”,以免临期“后悔无益”;作者借秦氏以此暗示读者,其用意是要说明贾府衰败的历史必然性。二者从思想体系上说,又是泾渭分明。

秦可卿的这种托梦,是反映了凤姐的心理现象吗?似乎也不是。

王熙风的特点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她哪来这种心理现象?又何况此时的王熙凤刚理家不久,正当春风得意马蹄疾,不胜踌躇满志之时!而事实上,她从来就没有把秦氏关于贾府后事的嘱托略萦心上,即便是在她后来力竭心疲之时也没有予以理会。这倒足以说明:如果说秦氏的托梦是代表着一种“补天”思潮,那么,凤姐置之于脑后,正反映了作者认为“天”已不可“补”。



1楼2008-01-09 01:52回复
    呵呵 原来可卿如此不简


    8楼2008-01-15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