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吧 关注:2,828贴子:22,830
  • 3回复贴,共1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怎么理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中写道---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准了!”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字面理解就是三年的清朝知府,而在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尤其是文字狱更是让人谈虎色变,处于不知道什么时间说错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儿抄家破产掉脑袋的白色恐怖之下,作为作者的吴老不会不知道文字狱的厉害,会谨慎处理避之唯恐不及,不会出现这么低级的失误。所以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看到此处,细心地读者朋友怎么理解呢?是作者的笔误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呢?还是我们理解有误,三年清知府的原意就是清廉的知府而不是清朝知府!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IP属地:山东1楼2018-12-11 14:47回复
    老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五册第20页,讲乾隆一章时,赫然写到: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既然是民谣,那么百姓口口相传的背景是乾隆盛世,《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虽然讲的是明朝的事情,却是借古讽今,其实讲的是乾隆年间的事。乾隆年间,奢侈之风盛行,朝廷财政赤字愈发严重,乾隆就想出一个办法----卖官。凭本事花钱买的官,上任后自然要捞回来。自上而下风气如此,三年清知府捞十万雪花银就顺理成章了。——“凭本事花钱买的官,上任后自然要捞回来”,多么赤裸裸的买官卖官借机捞钱啊!


    IP属地:山东3楼2018-12-12 08:37
    收起回复
      出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作品:
      清《雅观楼》----尤说:“要得二万金,可以到任。只要官运好,到任后遇 几件事就可将本寻起,久坐寻得多,又可以加捐知府。俗说,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稳准得很的。”
      清《绘芳录红闺春梦》----“这两纸文书行到扬州,把个扬州府吓坏了。原来那扬州府知府,仍是毛公。他因前次是署理扬州府事,后来在部里用去若干,谋了实授,又加了按察使衔。他为一任扬州府十万雪花银,因此上舍不得调升别处,丢下这个美缺。”


      IP属地:山东4楼2018-12-12 08:43
      回复
        老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第五册第20页,讲乾隆一章时,赫然写到: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既然是民谣,那么百姓口口相传的背景是乾隆盛世,《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虽然讲的是明朝的事情,却是借古讽今,其实讲的是乾隆年间的事。从这里来看讲的做多的时候应该是清朝,也可以理解为清朝时代。只是后来考证这句话早就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了,不过到了清朝,才因为相关书籍和戏剧才广为流传,民间人们口中时常也会说上这句。


        IP属地:山东8楼2018-12-20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