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810贴子:1,283,803

回复:【为了亮粉】葛亮的北伐连连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这两段的记载大概率有真有假,都是选择利于传主的记载。
(陇右四郡,谓陇西、南安、天水、广魏也。)
1、按《杜袭传》、《鲁芝传》司马懿代曹真是在曹真死后,而非《汉晋春秋》说的是曹真生病之际。
2、《郭淮传》【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葛亮想割麦,但是没有成功,与此条记载类似的是《明帝纪》注引《魏书》【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结合《郭淮传》和《宣帝纪》得知,此时上邽的麦子并没有成熟,无论是葛亮割还是魏军自己割都是“生麦”,为的是使对方无以为食,不能因此久战。
这就很有趣了,亮哥的实际行为和他自己的预想永远都是背道而驰。还记得前面他跟李严说的中策吗?让李严负责运粮,因为他要打持久战吗?【中计与之持久】,没有粮食,无论那边都打不了持久战。所以,这一策略的转变,极大可能是发生在轲比能回家之后。由于轲比能的临时变卦,致使亮哥无法坚持他的“持久战”(一个人害怕),所以打算割掉魏军的生麦,让魏军没有粮食继续跟自己耗着而“体面的”各回各家(我亮哥是个很注重体面的人,就是退兵也得是敌军先没军粮,先退,否则自己先退了,回家又说不清了)。结果,碰上了个新来的司马懿,压根没摸到亮哥的脉络,一路穷追不舍,搞到亮哥退走也退的不舒坦。就这么你走,我追的,搞了四个月。
与众不同的是《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说是葛亮割到了麦子,并且还打破了郭淮、费曜等。
3、按《宣帝纪》司马懿先是到了隃麋,再到汉阳与葛亮相遇,而后牛金与葛亮军短兵相接没一会儿,葛亮就撤退了,退到祁山,屯在卤城。
而《汉晋春秋》说的是葛亮割到了上邽的麦子之后,与司马懿相遇与上邽之东,并且没有进一步交战,没多久葛亮就退了。司马懿进而追到卤城,追到又不肯战,被贾栩、魏平嘲讽了。
4、《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结合《王平传》可知,张郃确实攻了王平的南围没攻下【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而司马懿进攻葛亮却被葛亮“反杀”【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关于这段我只想说陈寿这个葛亮超级吹,都没敢写进《诸葛亮》《魏延》等传里,毕竟年号长度都能吹的,却不记大破魏军?若说为司马懿避讳,大可以把黑锅扣在其他魏将头上嚒。进而到了唐的《晋书》看唐太宗对司马懿的态度,则更没给司马懿避讳的必要,若是蜀军真【甲首三千】《晋书》自可以大书特书,毕竟对比来看,《宣帝纪》还是采纳了一部分《汉晋春秋》的记载的。
《宣帝纪》【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却记载是葛亮【宵遁】(趁夜逃跑),而被司马懿追击并破之、俘斩万计。
葛亮的第四次以正式对魏出兵算,从三月到六月份历时约四个多月,平心而论,中间互有伤亡实属攻伐的正常现象。蜀军在此战之的某个节点有过破过魏军也正常,但必然没有《汉晋春秋》所说的那么夸张。
仔细分析《汉晋春秋》本身就是有矛盾的,按张郃的话【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也就是说蜀军大老远的跑来攻打魏,魏军要求与蜀军一战,蜀军又不交战【请战不得】,那么何来【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此处说的【敛兵依险】的是葛亮军,而非魏军。因为以往都被【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诸将咸请战】带歪了,所以认为“在司马懿的领导下魏军一直不战”以致于认为“请战不得”的是蜀军。结合《宣帝纪》【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看,请战而不得的是魏军。至少在被张郃说了【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及贾栩、魏平嘲讽之后,司马懿敢于让牛金去挑蜀军应战,然而葛亮还是没有正面应战,又退到了祁山。实际上张郃那段话说的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蜀军老远跑来,我方请战不得,说明对方根本不想真打,这是利在不战,所以长远看就屯兵于此,然后出奇兵抄到对方后方(甚至是攻击蜀军粮道,如卫臻谏言《卫臻传【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而“不应该一直追着对方,追到又不敢进攻,让大家失望。何况葛亮悬军远征伐,粮少,迟早都要退兵。”意思是就此打住,就在这屯兵别继续追一个迟早要退兵的。大费周章的追到又不敢进攻,还让魏军内部失望,于内于外都没好处。在张郃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可以想见魏军内部已经对司马懿有抱怨之声了,但是司马懿没有采纳,进而继续玩那套让人看不懂的“追到又不肯战”,魏军内部结果抱怨之声变成了嘲讽【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四伐魏军方面,尤其是司马懿的做法已然让魏将都看不懂了。当然,蜀军方面也是不想杠正面,所以也一直在退守,所以司马懿的战术也并没有《宣帝纪》记载的那么神勇,他畏蜀大概率也是真实存在的。司马懿并没有攻下葛亮的屯围,而是在葛亮退兵之后,途中追击所斩获的。
两强相遇,看的是对方的破绽,能抓住的一方就能获胜。两弱相遇,就靠“天助我也”了,完全看不懂两人想干嘛,只能说一个不想打的碰到了一个不敢打的。不想打,大老远的跑来骚扰一下就退。不敢打的一路追,追到又不打,搞到内部一个个满脸懵逼。
诸葛亮的套路其实我们都熟悉了,就是走的“蚕食”(骚扰)路线,倒未必是真心要打个大仗。司马懿的心态说来也不太难理解,毕竟第一次到西线面对蜀军,自己也是懵逼的,毕竟第一次。其次,他也有以此捞战功的目的,毕竟这时曹真、曹休都死了,身为大将军的自己显然是曹魏军方第一人,倘若没有点战功也对不起这个头衔,对不起明帝所托【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怎么着也得显示一下自己确实在【进攻】一路逼退了蜀军,而不是【屯兵于此】。第三,西线的张郃、郭淮、费曜、贾嗣、魏平等也都是西线宿将,曹真死后对于空降的司马懿在互动方面确实会有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战术方面,对于非曹、夏侯氏的主帅恐怕内心一时接受有难度,且那时的司马懿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战绩,因而更加难以“镇住”这群西线将领。倘若《汉晋春秋》记载的对话属实(大多数对话都不太属实,看大意即可),可以推测司马懿之所以不采纳,而后又不得已命牛金挑战、命张郃攻击王平看,很大可能是故意跟持不同意见的将领“对着干”,为了树立自己作为西线统帅的威望。
追到不打,然后对方继续退,自己继续追......可见,此时的司马懿也没有更好的战术,唯一能看出的就是如赶小鸡一样将蜀军赶走。但这和张郃的建议又有多大区别呢?当然,他是不可能告诉其他人“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但又要表现出自己有办法的样子,所以就继续一路追......追到魏军内部开始怀疑他“害怕,不敢打”。所以,四伐是一次比较莫名其妙、且西线魏军内部矛盾最突出的一次战役,于蜀军来说战果上继续无功而返,别说占领某块地皮了,连麦子都没割到。于魏军来说也是公费祁山四月游,战果有,只不过这个战果日后会成为司马氏一路做大的资本之一。


IP属地:江苏17楼2022-05-21 00:49
收起回复
    四伐兵力?
    关于四伐兵力的记载大概唐的《开元占经》是唯一的记载了。然而,这条记载对蜀军特别不友好,因为这条记载所呈现出来的是蜀军大败,极其惨烈的败仗,与《汉晋春秋》截然不同的记载,却与《宣帝纪》相似,大概率这是直到唐朝能看见的关于四伐的相关记载,因此《晋书》没有抄袭《汉晋春秋》所谓的【甲首三千】而是笔锋一转变成了【俘斩万计】。
    按《开元占经》【其五年(即太和五年,231年,四伐卤城之战)三月,蜀刘升为(伪)丞相诸葛亮将五万人入天水,攻将军贾(嗣)魏(平),副车骑将军舒(郃)等三万余人讨之,斩首三万余人,投降者万余人。】(此段记载有脱漏)
    1、刘升指的是刘禅,而这个称呼仅在魏有,如《明帝纪》注引《魏略》【载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曰: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以此推测“刘升”这是当时魏国对刘禅的称呼。
    2、《开元占经》关于时间的记载也符合《三国志》诸传记载,即太和五年三月。《明帝纪》【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因为三月是蜀军对魏正式发起进攻的时间点。
    3、【诸葛亮将五万人入天水,攻将军贾(嗣)魏(平)】与《宣帝纪》【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相符。于是车骑将军张郃等人领兵三万多反攻蜀军,并斩首蜀军三万余人,投降者万人余。这个结果也与《宣帝纪》吻合。
    当然有人要说了《开元占经》是天文书,不史书所以记载不可信。这话就很可笑,【及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晋书 天文上》。恰恰是与天文相关的记载才更可信,因为古人认为【《尚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此则观乎人文以成化者也。是故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得失虽微,罔不昭著。】天的预示也好、警示也罢,都是对应人间真实发生的事情,才能【政教兆于人理、以明天人之道】
    其次,《开元占经》虽然成书于唐朝,但必然是唐人瞿昙悉达从唐朝还能看见的魏国相关史料里摘抄的,不可能是他自己拍脑门子自己编写的,所以与魏、天文相关的记载也与《三国志 魏志》吻合。
    比如这件事之后是【乙酉,皇子殷生,大赦。】《明帝纪》、【七月乙酉大赦】《开元占经》。
    又【六年正月甲戌皇女泰(淑)薨上及羣臣皆为之服】与《陈群传》也吻合。并且《三国志》没有记载曹淑死亡时间,而《开元占经》可补阙漏。
    又【五月甲戌皇太子殿下薨】此与《明帝纪》也吻合【五月,皇子殷薨】
    又【十一月壬寅吴越贼将周贺于东莱牟平之内恣杀掠与青州刺史程喜战射杀周贺斩首四千余级又生擒八千余人】与【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众讨吴将周贺於成山,杀贺。】《明帝纪》、【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吴主传二》、《田豫传》均吻合。
    又【二年三月庚寅故汉帝山阳公崩以天子礼葬之諡曰献帝积三年六月应也】也与《明帝纪》、《后汉书 献帝纪》吻合。
    从《开元占经》的文字表述来看,这些记录就是朝廷当时知晓的情况或者说就是魏朝的官方“档案记录”,比如程喜和田豫是有矛盾的,因此在田豫破吴军并斩杀周贺之后,程喜上表诬告了田豫,以至于当时的朝廷认为此战是程喜所为,而非田豫,因此才有了《田豫传》所谓的【由是功不见列】。可知,在陈寿撰写《田豫传》之前,魏朝廷的官方记载是“程喜的功劳。进而推知,《开元占经》摘抄的史料必定在寿《志》之前,且是第一手魏朝官方记录。
    那么,其所记载的【车骑将军舒(郃)等三万余人讨之,斩首三万余人,投降者万余人】这段主人翁是张郃,显然其记录是在司马氏夺权之前,所以并没有将其功劳记在司马懿头上,可见这段就是当时魏朝廷获得的即时战况描述。当然,这段战果可以是发生在三月到六月期间,也可能是整个战役结束而清点的整个战役的战果,也就是说斩首三万余人、投降万余人未必是发生在某一次交战中,而是四个月累积的战果。这段记载还凸显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四伐面对葛亮的魏军主力依然是张郃,作为钦点的西线新主帅司马懿似乎并没有太大作为。这也就造成了最后司马懿派张郃继续追击,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何况,在司马懿看来,这些嘲讽搞不好就是张郃带头说的,谁叫除了司马懿之外,张郃军职最高呢,也算杀猴儆鸡了。
    虽然整个战役过程已无法复述,但抽丝剥茧,一些端倪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太和五年三月葛亮出兵包围祁山及魏将贾嗣(栩)、魏平之后,遭到魏军的反攻。新官上任三把火,时任西线统帅的司马懿听不进长期抗蜀的张郃的进言,虽然上邽的麦子葛亮大概率也没有割到,但由此突显的是此时魏军主帅与主将之间的战术不和,在司马懿和葛亮的你追我退过程中,这种不满与不和迅速蔓延至整个魏军内部,因而有了后来魏军内部对司马懿的嘲讽【畏蜀如虎】这恐怕也是事实。所以急于证明自己的司马懿在蜀军退军之后,进而依然要求张郃继续追击,因而这中间报复、巩固战果等心理大概率都存在。
    综上所述,葛亮第四次北伐依然是以失败而告终。葛亮退军之际,斩杀张郃只能算是魏军的战损,对于第四次北伐的整个战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葛亮回到成都之后也没有任何封赏记载。《明帝纪》【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而蜀方面没有任何赏赐看,最终赢方是魏军。


    IP属地:江苏18楼2022-05-21 00:49
    收起回复
      看到b站有蜀粉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段话中刘伯温不配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然后大夸诸葛亮战绩,说刘伯温顺势而为的人不如诸葛亮逆天而行。感谢楼主提供反驳的论证,成功把对方打沉默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2-05-21 17:50
      收起回复
        葛氏五伐基本上概括:
        一伐惨败(兵力比魏军多的情况下)
        二伐受挫(十倍以上兵力被郝昭堵死)
        三伐获得两个无人区(客观说可以算胜利)
        四伐野战打败宣帝+张郃,然后被宣帝俘斩万计(战术上平手,战略上。。)
        五伐寸步难行,进军路线和想法被郭淮全部识破,在五丈原憋屈对峙百日后没了,而且还被宣帝斩获数百
        基本上葛氏五伐就这样了,要说精彩不精彩,说不上来,不管怎么吹都跳不出我概括的这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诸葛的粉丝必须要在四伐的卤城之战做文章,首先要把俘斩万计的可能性全部抹杀,第二步就是提高卤城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目的性昭然若揭了,很多人可能没明白四伐里面一个所谓卤城之战局部小战役为什么还分析得这么起劲,背景原因在于因为诸葛实在没有其他的军事指挥能吹了,要不然历代史学家里面从来没有吹过什么卤城之战的,都是粉丝在抬高


        IP属地:加拿大20楼2022-05-22 03:21
        收起回复
          啊啊,终于看到反**亮粉的了,我是魏晋粉,我之前看到有一个帖子说亮懿CP的,全都是清一色的司马懿滚司马懿不配,还有史学大咖捏造历史,然后后来骂着骂着就骂曹操,还说他家葛亮怎么怎么忠君爱国怎么怎么治国有方。我真的看一眼都想吐,好吧,感觉全天下就他家葛亮最棒。说一句司马懿好的人基本都被问候祖宗十八代了。然后后面还有那种说明史实的帖子,然后也被他们说是杠,伪造史实什么的。**亮粉真的就让人犯恶心。然后还说空城计是历史事实。后面北伐的时候被司马懿打败了,还说司马懿固守不出,然后乌龟什么的。顶顶这样的好帖子就应该顶啊。


          IP属地:天津21楼2022-05-22 11:36
          收起回复
            五伐
            我亮哥的最后一伐,为此特意加两条评论,以示对亮哥平头哥般不死不休的精神的敬仰。
            《魏书 毛修之传》《北史 毛修之传》【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廷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修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俟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岖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修之谓浩言为然。】
            原文《 卫公兵法辑本 》【或曰:“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22-06-01 00:25
            收起回复
              顶!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2-06-03 00:19
              回复
                亮子最后一条底裤要没了


                27楼2022-06-03 11:03
                回复
                  马克,今晚一定更新,不更新我就是兲蛋


                  IP属地:江苏28楼2022-06-12 23:36
                  收起回复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IP属地:山西29楼2022-06-12 23:39
                    回复
                      《明帝纪》【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
                      《后主传》【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发个帖真难...............


                      IP属地:江苏31楼2022-06-13 23:35
                      回复
                        发个帖真难,连发两边连续删两边,cao


                        IP属地:江苏33楼2022-06-13 23:36
                        回复
                          还有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2-06-18 10: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