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797贴子:1,283,747

回复:【为了亮粉】葛亮的北伐连连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有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2-06-18 10:27
收起回复


    五伐
    《后主传》【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诸葛亮传》【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
    《晋书 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
    《宋书天文一》 【明帝青龙二年二月己未,太白犯荧惑。占曰:“大兵起,有大战。”是年四月,诸葛亮据渭南,吴亦起兵应之,魏东西奔命。九月,亮卒,军退,将帅分争,为魏所破。】
    魏青龙二年,也就是蜀建兴十二年的二月亮哥哥再次率大军出斜谷,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距离上次太和五年的第四次北伐隔了两年多,北伐的节奏已然放缓。而且这次出兵也和前面不同,再没有什么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表奏了。
    亮哥哥吸取前面北伐的深刻教训,这次终于想起来在边境屯田以备无患了,先是于建兴十一年冬天运粮于斜谷邸阁,然后便在此等待东吴,可谓做足了功课,提早半年就开始准备了。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但是,蜀军缺粮这种事已经众人皆知了,整个魏朝从上到下都知道,说白了,这就是蜀军的软肋。打了四场才明白自己弱点在哪?是不是有点后知后觉?
    早在四伐之后,杜袭和薛悌就曾预言亮哥哥第二年还会来割麦子,只不过司马懿认为明年亮哥哥动不了,几次被剃头的太狠,至少得修整个两三年的。而且,亮哥哥二伐攻打陈仓之后应该已经知道自己攻城不行了,不会再找这种攻城的硬骨头啃,必然会求野战。而且不会选择在陇右(西),而选择在陇东野战。这简直是被人一眼看到底了,所谓【知己知彼】大概看到这就差不多了。
    《宣帝纪》【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当然这次与以往一样,也是摇人一起进攻,试图让魏军两边开战。四伐摇人摇到了轲比能,结果轲比能半路不玩了,回家了。想来想去,亮哥哥还是觉得孙权靠谱点,所以还是摇他。我亮哥哥打仗就像逛街,没人陪着都不敢出门,打个仗还得找人陪。
    《刘放传》【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为寇。】
    《明帝纪》【(四月)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
    此时,西线面对亮哥哥的魏军统帅是司马懿,下属将领有郭淮、秦朗、胡遵等,还有之后到的辛毗。
    蜀军方面统帅依然是亮哥哥,主要将领有魏延、杨仪、张翼、姜维、王平、费祎等。


    IP属地:江苏35楼2022-06-21 08:42
    回复
      西线:
      《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宣帝纪》【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按《郭淮传》及《宣帝纪》,司马懿军屯兵渭水以南,背水营垒,并且认为倘若亮哥哥勇敢必然会依山而东进,进军小槐里,甚至威胁到长安。但倘若背道而驰的向西走,上五丈原说明他想打持久的野战,那么问题不大,只要不威胁到重镇长安,就慢慢陪你玩,反正打从司马懿出兵那时起,他所接到的命令就是耗死亮哥哥。
      【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亮哥哥还是不够勇敢,果然上了五丈原,并且打算向北渡过渭水。郭淮推测亮哥哥必定会争夺北原,也就是渭水以北的积石原,郭淮认为如果葛亮横跨渭水占据南北两原,则能与北山连兵,切断关陇通道,以此为根基在当地扰乱百姓。并建议司马懿,魏军应先一步占据北原,司马懿同意了,于是郭淮屯兵渭北积石原。营垒还没建好,蜀军果然进攻被郭淮击退。没过几天,亮哥哥又率大军向西,魏诸将认为蜀军打算攻打西围,唯独郭淮认为这是“声西击北”,表面是向西,引诱魏举大军向西应之,实则是打算攻打渭北的阳遂。于是胡遵、郭淮守阳遂,当夜蜀军果然进攻阳遂,魏军与蜀军交战于积石原,因魏军提前有备,蜀军不得进,于是退兵到五丈原。
      亮哥哥第二次断陇的打算又又又破灭了,第一次是一伐的时候,南安、天水响应亮哥哥而叛,唯游楚坚守。结果时隔五六年,再次企图断陇还是失败了。此时,蜀军便基于分兵屯田,打算将魏军拖入持久战【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当然,前面说过了,魏军也做好了久耗的准备。
      《张既传》引《魏略》【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
      谢鍾英曰:阳遂当在渭北, 兰坑当在渭南, 皆近五丈原。◎又云:○《诸葛亮传》 :建兴十二年,亮悉众由斜谷口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水经注》 :五丈原在郿县西,渭水迳其北。○鍾英按:武功谓武功水,即斜谷水也,见《水经注》 。◎弼按:○谢说阳遂、兰坑在渭水南北,实与当日地形兵势相合,惟与赵说牴牾耳。○又按《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亮帅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魏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一统志》 :五丈原在郿县西南,积石原在郿县西北。○据此,当以谢说为是。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22-06-21 08:44
      收起回复
        东线:
        可以说东线孙权的配合比前一次的轲比能好多了,非常有诚意,还搞了个三路出兵。
        《明帝纪》【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
        《吴主传》【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
        四月亮哥哥出斜谷,五月孙权率军入居巢湖口,再次攻向合肥新城。吴军兵分三路,一路派遣将军陆议(陆逊)、诸葛瑾等率领万余人屯江夏、沔口。一路派遣将军孙韶、张承等领兵万余人向广陵、淮阳进发。而孙权自己则率领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权自将号十万】朝着魏国大举进攻。
        起初,孙权认为我亮哥哥从西边出兵,魏明帝派了司马懿拒亮;自己从东线出兵,则形成吴蜀两路夹击之势,魏明帝曹叡必定会镇守京师洛阳,而不会远出亲征。
        魏军东线方面是满宠,将领张颖等。
        吴军方面有陆逊、诸葛瑾、孙韶、张承、朱然、全琮及孙权本人。
        六月,魏征东将军满宠进军对抗吴军。满宠打算调出合肥新城守备,诱敌至寿春,明帝不同意。曹叡的意思是说:先帝之所以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其目的是贼来犯,就破贼于此三城之下,这是必争之地。就算孙权来攻合肥新城了,也不可能攻的下。命令合肥新城的诸将继续坚守,我将亲自去合肥征战。不过等到我到了合肥,恐怕孙权已经退兵了。于是,七月壬寅这天,明帝曹叡再次承龙舟亲征孙权.......孙权终究还是错看了曹叡,曹叡还是亲自来了。在曹叡东征的过程中,合肥方面满宠招募几十个壮士,用松树枝灌上麻油点上火,从上风的地方开始放火,火势借助风蔓延开,烧毁了吴军攻城的器械。满宠则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而魏将军张颖等亦与吴军奋战【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在明帝亲率军队距离合肥新城数百里时(未至寿春),孙权得知曹叡率军亲征,于是决定退军了。而在江夏的陆议、广陵的孙韶也同时退军了【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明帝纪》【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孙匡传》附《孙泰》【嘉禾三年,从权围新城,中流矢死。】
        《吴主传》【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满宠传》【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於是引退。】
        《朱然传》【嘉禾三年,权与蜀克期大举,权自向新城,然与全琮各受斧钺,为左右督。会吏士疾病,故未攻而退。】
        《三国志集解 满宠传》“贼于是引退”【是权之引退实以魏明东来,出于意外,遂暂敛其锋。而是年葛相云亡,东西掎角之计不行,江、淮之间数年无事,而魏乃得专意于辽东。此当日情势,兵谋之大略也。】
        为什么曹叡选择去了东线而不是西线呢?很简单,因为从几次亮哥哥的北伐轨迹看,曹叡认为我亮哥哥没有人陪就不敢出兵,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打退孙权这个“七寸”我亮哥哥就不敢继续了,于是说出了那句一针见血、无比犀利的话【权走亮胆破】。
        有些专著说曹叡之所以去东线并采用东攻西守的策略是因为“蜀远东近、吴军易击退”........这解释太好笑了,这属于还没从亮哥哥的神话中醒过来,还在做梦。看看地图,曹叡是去合肥近,还是去长安坐镇近?说的好像曹叡没有亲征坐镇过西线战事一样。完全选择性无视了一开始魏朝的策略就是耗蜀,给亮哥哥不会打仗找借口。

        孙权to亮哥哥:哥们儿,只能帮到你这里了,我先回家了,溜了溜了。
        PS:陆逊没有立刻退兵,而是为了显示吴军不是畏惧而退兵,继续坚守了一阵,并抄掠了江夏新市、安陆、石阳。(《陆逊传》误将这次算在了嘉禾五年,实则为三年)
        【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於沔中,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弈釭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以旋,无所复慼,得专力於吾。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讬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石阳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门噎不得关,敌乃自斫杀己民,然后得阖。斩首获生,凡千馀人。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
        这事干的很不知所谓,要说杀红眼了也不像,之前还在下棋、种豆,很有闲情逸致。既然能【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又何来的【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如裴松之所言,抄掠个小县,斩杀、掳走千余人,对魏不算什么打击,不知道干这事到底是为什么?大概就是人性恶的一面的体现和放纵。
        【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於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这话就不对了,亮哥哥是什么人?他不会打仗,又谈何退兵之计?他搞不了奄袭,否则怎么打不下陈仓?他要能奄袭还考虑什么野战?既不会打仗,又胆小,还不会奇谋。拿陆逊跟亮哥哥比,太不知所谓了。陆逊这事干的是不怎么样,但也不是亮哥哥能碰瓷的。(可算是给偏蜀的裴松之逮着个碰瓷的机会了,可惜碰不了,渭滨的魏军可没有给亮哥哥丝毫机会。何况我亮哥哥也不是什么善茬,在杀自己人方面从未手软。)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22-06-21 08:56
        收起回复
          再到西线:
          从四月开始,亮哥哥和司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也就是差不多四个月。在这期间,司马懿坚持以逸待劳的方针。但面对亮哥哥不断的挑衅、侮辱,佯装发怒,表请出兵决战。曹叡当然知道司马懿的想法,哪有千里请战的?显然是在暗示曹叡配合,演给魏军内部看的,因为在亮哥哥的挑衅下,魏军内部必然会有不同声音。于是曹叡派出辛毗坐镇,辛毗到了之后果然【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宣帝纪》这里显然是采用的《汉晋春秋》的说法,因此与其一致)
          《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辛毗传》【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引【魏略曰: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亮哥哥认为司马懿千里请战是因为本不想打,又想对外示意自己想战,因而表演的一出戏。他猜测的没错,但是亮哥哥不知道的是“不打”是自从司马懿出兵之前,魏朝的方针,而不是司马懿能决定的,因此大言不惭的说【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他不知道的是“不打、耗着”就是魏朝制他的策略。当然,魏朝之所以在司马懿领兵应战之初,就明确了这一策略,侧面说明曹叡所代表的一批人对司马懿这个新任西线主帅在战略上的不太信任。
          其次,司马懿作为西线主帅,从四伐开始到五伐,就魏军内部而言可以看出对其也不信任、不信服。先是有“畏蜀如虎”流传出来,五伐又有请战之声,甚至在亮哥哥死后,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传闻。这句话绝不是什么百姓所言,百姓不可能跟着军队跑到赤岸,短暂的【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百姓必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这话大概率还是从魏军内部传出来的。而这一情况,曹叡显然也应该略知一二,或能推测到,所以,当司马懿演戏千里请战,曹叡才会很默契的配合,【恐不能禁】的不是司马懿本人,而是魏军其他将领。
          纵观之前西线统帅不是司马懿的时候,曹叡即便坐镇也从未主动、明确的以诏书形式命令统帅必须如何如何,这是从未有过的。正因为,开战之际方针就在朝中定了下来,才有了后来的千里请战,换而言之,五丈原这场战事表面的统帅是司马懿,实际上是在朝中的曹叡自己,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恐不能禁】而派去了辛毗守营门。站在曹魏角度看,这一切顺理成章,逻辑很清楚。但站在亮哥哥的角度看,就显得很诡异了,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他提出这种疑问也实属正常。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22-06-21 22:26
          回复
            蜀亡于北伐、亡于《隆中对》
            【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对亮哥哥的这段评价,纵观亮哥哥五次出兵看,几乎完全符合。【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对标了【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兵再多、再怎么摇人陪打,也无济于事。从轲比能到孙权,陪打的都不是发自内心,这种短暂的盟友关系并不可靠【臻曰:“权外示应亮,内实观望。】《卫臻传》,不知道亮哥哥是没有发现呢,还是发现了不愿意承认呢?倘若承认了,蜀国国策隆中对岂不是废话一通?自从关羽在荆州败亡之后,隆中对也就流产了。实际上,隆中对本就不现实,而毕生坚持自己不现实的理想,将整个蜀国拖入连年征战、屡战屡败的泥沼的亮哥哥,应该对蜀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耄所说【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又说【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深层的原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
            对于【过于强调战争手段】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他总是强调一场仗如何部署、设计谁,用谁去做诱饵这种手段。太苛求战役之中的诡计,而这种诡计不是因地制宜、随敌动而动的,是早在事发之前就设计好的。但是战场瞬息万变,没有敌人傻到会按照亮哥哥的设计蓝图来打仗,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这就造成了实际打出来的效果总是与亮哥哥设计初衷相反。
            《孫子略解》【此兵家之勝,不可預傳也。】注解〔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亮哥哥的后半生轰轰烈烈,打出了名气(成就坐实了不会打仗的名声),但没什么实际效果,倘若有,就是加速了蜀军军中的分裂与蜀的衰亡。
            耄【在读苏洵《权书 项藉》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又耄【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耄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实际上,说到底就是当时的蜀之国力,无法支撑亮哥哥的北伐。倘若如魏的国力,同时两线开战也不是不可以。淑芬所谓的一州打九州,实则是以卵击石,自残式进攻。有穷兵黩武的勇气,却没有依山而东的胆量【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更不敢履行如魏延之前所提出的兵出子午谷的奇袭。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22-06-21 22:28
            回复
              做了张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2-06-24 15:12
              收起回复
                这两天来更新一下子午谷


                IP属地:江苏42楼2022-10-07 19:09
                回复
                  能不能分析下文武都不怎么样葛亮为什么还能入双庙,加强论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2-10-16 12:17
                  收起回复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关于子午道出兵的具体计划和步骤出自鱼豢的《魏略》,这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夏侯楙就是个魏朝姻亲性格、能力【怯而无谋】,这是魏延对夏侯楙的判断与评价。评价是否属实,存疑,因为魏延自己也是【闻】(听别人说的而已)。
                    2、【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这句话是子午道奇谋的关键。很多人只看见了“子午而北”却忽略了【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
                    先来了解一下出秦岭的六条通道:
                    秦岭险峻,巴山高昂,汉中、安康两个盆地由于紧贴着秦岭和巴山,所以屏障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越过秦岭的通道最重要的有六条: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这些通道主要是利用秦岭的峡谷和河流形成的。陈仓道是由秦岭北坡的清姜河而上,再由南坡的嘉陵江(故道水)南下。褒斜道是遵循着褒水和斜水的河谷。傥骆道是沿着傥谷水和骆谷水的河谷。子午道则是越过秦岭之后,由宁陕县境旬阳坝循着池水南行的(池水于石泉县东南马池街的老街流入汉水)。陈仓、褒斜、傥骆、子午都是由长安通往汉中的通道。库谷道由库谷登上秦岭,循乾佑河而南,乾佑河是旬水的支流。这条通道循旬水到达旬阳,再到安康。武关道是由灞水河谷转到丹水河谷,经过商洛,通往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河山集》第四集
                    陈仓、褒斜、傥骆、子午四条通道几乎是平行的,都是从汉中通往关中的通道。据唐代记载,骆谷625里,斜谷933里,驿路1223里(《通典》175《州郡五》,《太平寰宇记》133《兴元府》)。所谓驿路当指陈仓而言(《通典》175《州郡五》。》,《太平寰宇记》133《兴元府》)。这里没有提到子午谷道,因为子午谷道需要经过洋州(今洋县),洋州北至京兆府621里,西至汉中郡220里,合计841里(《通典》175《州郡五》)。骆谷谷道长420里,褒斜道长470里,子午谷道长660里(《读史方舆纪要》56《汉中府》).....子午道虽然在长安的正南方,但800多里的路途中,山路就有600多里,因而使用它的次数也不是很多。陈仓道路虽然最远,但相对平坦,使用的概率也就更多。褒斜、傥骆最为捷近,但由于褒斜道中间要越过褒水若干支流的分水岭,所以道路崎岖险阻,转运困难,因而后来也不经常使用。——《河山集》第四集

                    简单说,就是陈仓道与褒斜道之间有条连云栈,可以将两条谷道连接(褒斜南端进,陈仓北端出),除此之外其他四条通道中间在三国时期是不相同的,换而言之褒斜道与子午道是不连通的,根本没有办法从襃谷进入秦岭之后在斜插向东北转入子午道。所以具体实施上,这个记载根本不靠谱。
                    如果不是鱼豢听错了,就是转述的人转述错误,若从褒斜南口入,再从中过连云栈进入陈仓道出陈仓北口倒是可行的,有路可走。褒斜转子午是无路可走的。所以,这个消息也绝不是战时蜀方传入魏方的,否则当魏方听见这个路线怕不是要笑话魏延是个路痴,因为根本就走不通。
                    3、至于葛亮从哪里来,无论出斜谷还是陈仓都不重要,重要就算夏侯楙跑了,丢下了长安不守,蜀军占领了长安,那么之后呢?魏军会放任丢失长安吗?显然不可能。魏军势必会大举反扑,这是想都不用想的。
                    回头看魏延本传的描述【与亮异道会于潼关】。魏延本传没有提到具体的行军路线,仅说与葛亮会师于【潼关】。这个记载看上去与《魏略》夺取长安的计划差别很大,但实则是一个计划中的不同步骤。要知道关中有太多关隘,其中连通关中与关东最关键也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潼关,而潼关之前不是没有关中军占据过,最著名且典型的就是马超。占领长安的军队势必也是要扼守潼关的,所以无论《魏略》有没有提到潼关,潼关都将是魏延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22-10-17 21:51
                    回复
                      所以,在看魏延计划之前稍微回顾一下当初曹操讨马超的渭南之战。
                      三国时期的潼关城在黄河南原上,关中马超军团屯潼关之后,曹操派曹仁扼守潼关使得关中军不得东进。曹操是由潼关城北往西渡过黄河到河西,再由河西往南进军过渭水,这就转到了潼关城在背后。马超没有阻止的了,因此潼关就失去了它作为天险的作用,关中军团因而腹背受敌。由潼关城旁边渡过黄河确实是一招险棋,但是一旦成功了,潼关也就失去了意义,由于地形的原因(潼关北是黄河、西渭水、南是山地和深沟、东又是一条通关东的窄道,一旦两边被围堵,就变成瓮中之鳖了),其扼守潼关的军队还可能被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被全歼,根本无处可逃。

                      【诸将或问公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战后这段对话是很重要的,有人问曹操:当初关中军守潼关,而渭北防御空虚,我们为什么不从河东郡出击渭北的左冯翊,反而守潼关,搞得潼关拖延很久才得以北渡黄河?曹操回答很关键:关中马超军守潼关,如果我们入河东,他们势必扼守各个渡口,那我们就没法渡过黄河,不渡过黄河就进不了渭北。因此我们大举进兵潼关,那么关中军就会全部往南守潼关(调虎离山诱敌之计)这样黄河以西就空虚无备,我们才能以二将(徐晃、朱灵)便取得河西的据点......(因而)当初,关中军每到潼关一部分,曹操都面露喜色,因为他知道关中军中计了,陆续将兵力转移到潼关,而忽略了渭北的防守。战后曹操说:关中地广,如果对方依险要而据守,征讨他们不得要个一两年?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全歼他们。如今这些人都聚集到潼关附近,虽然兵力很多,但将领之间互相都不服气,整个关中军鱼龙混杂、群龙无首,根本就没个领头的,乌合之众一举可灭。比起花一两年挨个击破,我能不高兴吗?
                      了解了建安十六年曹操讨马超的渭南、潼关之战后,再来看魏延的【会于潼关】。即便蜀军占领了长安、扼守了潼关,但魏军势必会反击。一旦让魏军再次渡过黄河、渭水,那么蜀军很可能如马超军团的故事,再次被包围。当初马超军团也约十万兵力,然而结果是惨败。何况,曹魏雍州地区,尤其是长安这种重镇是一定有重兵的。就算蜀军不像马超军团那样群龙无首,有强力的领导诸葛亮在,当面对雍州魏军、关东魏军的夹击,大战一触即发,后果至少在葛亮眼里是不堪设想的。从前面的分析里,我们知道亮哥北伐的目的首先是夺取兵权,创建战功,而不是去跟魏军拼命的。
                      回头说,魏延的“目标”会于潼关也好、出兵子午道突袭长安也罢,有没有可能实现?答案是有可能的(褒斜道斜插子午是不可能的)。但是,占领之后呢?在魏朝眼里这事没完,魏朝的反派蜀军能接住多少?这是不确定的。
                      其次,魏延说【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也就是说葛亮从斜谷到关中的时间必须少于20日,因为魏延估算魏军得到消息再派兵来大约需要二十多天,只要赶在这个时间内蜀军能完成在关中集合就可以。前面我们说过了,曹操之所以每每听见关西军云集而笑,不就是因为大军云集关中,而可一举消灭嚒。那么,若蜀军按魏延的计划实施了,结果会不会如建安十六年关西军故事呢?也是不确定,但也可能发生的。
                      所以,魏延的计划是不成功便成仁,奇招是奇招,奇中带险,而且是极其艰险的一招,短暂的成功是有可能的,但想长期守住夺下的关中,以当时蜀的国力和兵力则是很难的,攻下容易,守成难。本着北伐的目的不同,这个计划显然是被葛亮拒绝了【亮以为此县危】。其实退一步说,就算北伐目的相同,这招也是极其艰险的,尤其这个计划的提出还是发生在一伐之前,也就是说是蜀军对魏军没有完全认知之前的一个建议,支撑这个建议的信息有多少真实性?还是说都是魏延的想当然?以葛亮谨慎、保守的性格是断然不可能同意这么冒险的军事行动的。
                      【延常谓亮为怯】魏延认为葛亮胆小,所以不敢采用自己的建议,但反过来说魏延的计划也过于大胆了,且没有考虑到魏军若大举反扑,以蜀军区区十万兵又该如何应战。从当今各种商业策划、战略策划看,既要考虑最好的情况,也要考虑最坏的情况,更要考虑发生了最坏情况该如何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全身而退?葛亮能不能跟上魏延的节奏,葛亮自己最清楚。
                      所以,魏延计划(无论是子午谷奇谋还是潼关计划)单从夺取战略要点看,有可能性(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他没有考虑过夺取之后又该如何防守。因而总的来说,就我个人观点看,这个计划不可行,如果我是葛亮也不会同意一伐采取这种冒险战略。


                      IP属地:江苏45楼2022-10-17 22:47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3-01-01 05:09
                        回复
                          看笑了,小吧yyds,狠狠打亮杂的脸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3-05-01 01:06
                          回复
                            亮亮非常弱小.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3-08-19 18:43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3-08-19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