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6,968贴子:88,950
  • 0回复贴,共1

般若之旅 全神贯注在章节 读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克抛出一个问题,行动是什么?
随后经过讨论者的发言,克所说的行动的内涵逐渐清晰。这起源于克的观察得到的一个结论:他所观察到的行动充满了矛盾。
确切来讲,他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中包含了受制于环境的动因,而这些动因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克认为,人的动机来源于环境,所以人的动机就是行为的一部分,这里这个“行为”是指他【观察到的行为】,克接下来将要定义的【行动】,是指去掉动机后还能成立的行为。
克说,在结合了对行为的观察,也就是顺着事实的迹象进行观察,没有任何盲信、教条代替自己做出结论的情况下,他发现了日常所见的这些行为,都是被盲信、教条驱使做出的……而当无染的观察聚焦于这一点时,那些盲信、教条构成的动机也就消失了。
我们看到,克所说的意思是意义的终结,无染的观察即行动,他所谓的【真正的行动】即无染的观察,因为在这种观察下,那些造成冲突的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消灭了,而这种观察正是由对这些动机和它们造成的行为的冲突而来。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跨越这种文字的障碍,这种A是A、B是B、A又怎么样B了的障碍。
有趣的是,大家如果去看原文,还是会产生这种文字的障碍,克说脑子发觉自己是循规蹈矩的,所以脑子就解放了,那么循规蹈矩的脑子怎么发觉自己是循规蹈矩的?就算偶然发现了,循规蹈矩的脑子是不是会把这种发现排除在循规蹈矩之外?
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不要过分关注主语和客体,去看事情实际上是怎样的。
原文用的是attention itself is action,attention is perception in action,标题是 attentionin action。这些意义是交叠的,读者需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
I see, in paying attention, thatan action based on a belief is contradictory……see that,not as an idea, but as a fact.
Attention says: `Is there any action which has none of these things?'
这和克描述观念和观察者时的语言过渡是类似的……人并不是寻求警醒,警醒是在人对意识内容及它们所引发的行动的如实察知中降临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描述,其实并不存在谁先谁后,它们其实是一回事。我们在接受一些新东西的时候,形式总是必须遵从它既定的、潜在的模式,所以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经意间已经在把文字处理成我们熟悉的模式了。克不断察知已知领域的行动,Attention就是在这种不断察知中建立起来的,什么让人注意到观察者,也就是什么注意到行为受限于具体动机,从而必然产生冲突的行动这一点是不断如实察知的结果。这和重复和反思抽象的概念不同,是切实的不断触动,这个是这样的,那个也是这样的……在这种察知中,不断发挥作用的就是Attention,直到Attention注意到它自身。
P: Who is it who goes after that?
K: In that attention there is no goingafter, there is no wiping away.
这里讨论者提的这个问题,就是反映了他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他需要把克的话装进一个熟悉的认知模式中去理解,所以他认为需要一个明确的主语和客体,什么是什么。看看克的回答,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描述上造成的误解,因为描述只是描述,不能看字面意思。
“The action of a belief is wastage of energy. Action in attention is producing its own energy and it isendless”
“So, there is an action which is non-repetitive and therefore freedom from the known is attention in the unknown.”
这里就回答了最开始的问题,有没有一种行动不是耗费能量,而是永动的,也就是说机械、重复的行动是耗费能量的,意识是耗费能量的,进入到已知领域里的能量都变成了耗费到机械、物理层面行为的一种资源。如果人的肉体中运行的是非意识领域的内容,那么能量是无限的,同时驱使人行动的也是一种“无限的能量”或“非模式的无限”,这话就像“非有限的无限”,这并不一定是废话。当你开始自发生产这种废话的时候,就是脑子里旧有的模式开始自我冲撞的时候。讨论者还是尽力用语言去归纳和解读克的话,虽然很巧妙,甚至让读者读来仿佛都更理解克的意思了,然而这并不是克的本意。
克的本意是:when the brain begins toknow that, then attention begins to work……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脑子、脑细胞,是创造了一个简陋的生物学上的主体,如果看过恐惧根由那个章节,克的意思是指所谓的【无意识层面】,那里提过人的“意识“(所谓的有意识)不承认支撑意识的这些细胞也会死,而脑细胞和其他细胞一样,都带有“对消亡的恐惧”,所以人的意识无法处理“深层的恐惧(原始的恐惧)”,所以它开始制造意识的恐惧。所以克这里的意思是,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对应人们熟悉的【无意识的层面】,翻译一下,那就是一种“极深持续的触动造成的结果”。
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脑细胞作为肉体的一部分细胞,这个细胞原本是在运作模式化、重复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已知”,也就是意识的内容,当通过观照抹除这些内容后,造成即刻行动的力量——“洞察”就降临了。这里“抹除”只是一种形容,并没有什么人或注意去刻意想要抹除什么,造成行动也是一种描述,那只是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模式来进行的形容。
——————————————————————————————
书评:
就好比我们说,看到人的观点、观念之间相互冲突的地方,是理性的开始,发觉情感、对错和评判的冲突是良知的开始,观察到行为的冲突也是如此。
所谓的观察,是真的触动你了,而不是抽象概念上的。
发觉自己没有良知才是良知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这样是对的,那种情况下那样是对的……这里没有清醒。
我是不清醒的,非常触动的感受下,是清醒的第一步。阅读克的文字并不是说通过文字来合理化克的境界,先怎么样,又怎么样,跟着怎么样,最后就怎么样了。
克的话应该是用于对比着来看,语言是描述性的,不能直接去刺探它的意思。
克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实实在在的触动,而讨论者总是倾向于用抽象语言装到熟悉的模式中去概念化,那里有熟悉的主客关系,有明确的主语和各种客体。这就是所谓的“总想从抽象概念上超越”所做的一种准备。


IP属地:河北1楼2024-03-14 07: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