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6,972贴子:89,228
  • 0回复贴,共1

对克的阶段性感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意念活动是克所描述的中心主题,也是人类心理的中心主题
(一)
首先我们要区分生理和心理,在我们的语言库里我们找不到这种知识,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区分”。
现在心理层面都是意念活动,那是大脑运作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方式,这对于这个器官来讲是可能的。脑这个器官的改变是其他部分改变的开始:它必须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身体其他的部分。
(二)
其次不可避免的,话题来到关于意念活动这个其实无时不在的对象上。在话题的逐渐展开中,我们唯一逐渐能够分清的一件事,那就是哪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以为知道】但是就其本身本就是不可能通过【知道】来了解的——克用语言为我们创造了一些让我们【以为知道】的文字,但是细看以及完整展开来看,他总是在“突破”他自己的语言。
(三)
人必须首先能从意念活动中“解脱”出来。要让大脑在细胞层面上“信以为真”,否则它不可能改变从局限的一端出发去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模式——永远也无法在其他的可能性里去知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
接触意念活动的本质真相和变成它的一部分是不同的。意念活动的本质就是分裂整体,人只有通过没有被大脑机械划分的感受才能进入整体——追击意识的源头,安全感是意念活动的核心,意念活动不断和已知发生关联,这种联系让它感觉安全。
在白天的时候,人的意识越运作自己,大脑就越分裂,到了晚上意识运作的程度降低,天然的保护机制会缓解这种分裂——但是随着人活的越长,这种分裂(对立)造成的影响就越严重。
(四)
可以知道的是,意念不会停止它自己,因为它是机械的。它可以发生机械的停顿,但不会产生任何改变。
“中心”(自我)可以看成是简单的意念活动机械进化的结果,它的阐释机制变的更复杂。
但是大脑可以停止意念,只要它能够直接接触有关它不断进行意念活动的真相。
然而当意念活动中,人认为自己和意念的对象是两个东西的时候,显然这种接触是不可能的。成为意念活动的一部分和观察意念活动是两回事。
——————————————————————
(一)关于意识中心的模型
我认为意识的概念是先于中心的。意识的本质就是不承认真相,或者说意图塑造现实。
自我(或者说“中心”)是一个不断发展出来的产物,它在意识的基础上,实施更加详细具体的意念活动——将实际发生的事情转译为曾经的感受,关于这一点可能很难一句话说清,可以说一个人目前所谈论、识别的一切,可能都是意念的产物。
自我中心的模型是基于,核心、圆周和边缘三个指代词,意识的活动就在期间往返,能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展和流失(因为它是有限的空间所以是流失)。核心就是过去的素材,正等着变成核心外圆周里的意识片段,它们是一个唤起和变形的关系。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意识深处,通过语言代入到充满物理客体的世界里后,就只剩一种指向对立客体的意图,譬如一个人谈及悲伤、恐惧或疼痛,一者他仿佛是能够隔着一段距离以外谈及这个“心理对象”,二者他对这个心理对象的解释其实总是隐含“试图超越的意图”。
用A去描述B这个过程,不小心就会让人以为A就是B。进一步的,就会让人以为一切都是关于A怎么样,实际上整个意识活动只是关心B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以及安全感的本质“自我存续”,既然归类的感受能让人有所依托,那么它就被当成自我来对待。所以圆周里的意识碎片是因为它处于活动状态,它的活动状态是外界刺激作为动力,从而与核心里的素材感受发生关联的结果,这个关联的过程就是“意识到”,所以人可能会把这个关联的过程视为【有一个东西在看着目前处于活跃状态的意识碎片】,并将后者当成一个可以被前者处置的对象,这种活动也会产生一种动力,那就被称为momentum,就是这个东西被带入到物理表象的语言里。
换一种说法,外界发生变化,意识一定会有所响应,但是它只遵循安全法则来进行回应,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在语法意图上视之为外的对象变化,其实一切都是意识活动之里的变化:中心察觉意识片段的过程就是中心变形产生意识片段的过程,因此意识就是意识的内容(现在由过去变形而来),意识就在这个变形的过程得以发生察觉,这种察觉其实只是机械的心理向量,它只能指向在变形过程中生成的这个在对外界的回应中意图自保的片段化的产物,它也可以扩张,但这种扩张永远是有限的。
意念就是基于回避真相而造成的二元对立性,意象(意识的碎片)因此而产生。为何说每一个代表对立含义的意象本质都是自我意象,通过攻击这些意象,我们感到自己也受到伤害,因为本来意念的对象背后就是“自我”,也就是指被我们当成“自我”的核心里的那些素材,攻击这种变形后的意识片段里隐含的意图,就是在危及安全感。
(二)人平常的注意力的内部构造
所谓的碎片化的意识,其实就是说最低级的意识活动,是意识只能反射在哪些偶然闪过的意念对象上——人被他们自己都认识不到的外力控制着一举一动,而在想象的连续性里构造他们的自我认知。试图将意识的碎片组织起来并超越,是属于成年人特有的欲望,这时他们已经发展出成熟复杂的意识——成年人的人格由此而生。意识的碎片被调整成形容一些人生中的基本问题,这隐约浮现的整体问题让他们不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不愿面对的实际情况。
无法对意识很好的观察是因为意识总不反映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它老是通过一连串虚构的认为来间接存在,不暗示合理性的意识就脱离了它存在的本质——我们必须要主动往前走一点,把意识的认为展露的明显一点,再退后一步,从基本的冲突中识别意识自我构造的套路,意识不是漫无目的的,它是很功利的,本质来讲它不贪财不要名,它要的东西只是维持它自己和安全感,看意识的习性比看意识具体担心什么、害怕什么要更重要。
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讲,我认为恐怕意识只有在它自身发生变化的时候,所谓的意识才真正发生,我们实际上“自以为”知觉到的东西都并非哪些意识产生它们自身的准确时刻,不同的意识恰巧对同一个东西进行反映,然后我们从同一个东西上找到差不多的同一性,我们的注意力看似延续下去了。要重视意识透过意识的内容发生的自我意图的变化多于意识的内容发生的变化,意识的内容永远在变化,有时它会转个圈,将同一个故事再讲一遍,即便它已经讲了无数遍了。
在这一刻你脑子里有一个意象,下一刻该意象稍微变化了,再下一刻事情变成别的东西——我们迷恋有东西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然后根据这些不断变动的活动,编造出一种有意义的解释:我们从这些解释中发掘碰巧遇到的意义。
所谓的生活,就是那从我们脑子里蹦出来的感受和想法,加工一下了事:我们都会发现,如果我们想坚定的做成一件事,始终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达成某个结果,需要耗费多大的努力;而与此相反,加装我们在努力生活,则比较简单,就等着事情自己发生,然后再安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就行了。
(三)从话题中清醒过来,回到一直持续不断的真相中
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和对立的环境里,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每天都在承担这种压力,这个事实最终是通过分裂的意念活动被人所察知的,而不是直接察知的。人通过对立性的基本意念单位来察知事情的基本要素,事一定要分个美丑是非。
同时我们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我们的意识也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是我们的意识缺乏自我意识,因为意识是机械的,人试图“自我意识”的结果就是产生一种“假想敌”的效果,它会构造一个“大意象”来供自己攻克,这个“大意象”其实就是将意识的碎片组合起来。越意识越分裂。


IP属地:河北1楼2024-03-20 07: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