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68,363贴子:11,953,361

王安泰: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体系与正统观(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 吴蜀的交分天下与州郡封国
孙吴与蜀汉在立国之初,未能统辖华北诸州,缺乏来自汉献帝的禅让礼仪,也无法在洛阳实行郊祀祭天仪式。吴蜀二国为了强化自身政权的正当性,因此在设置刺史与封国等地方行政机构时,走上了与曹魏不同的发展路径。
————————————————————————————————
吴蜀二国设置诸州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吴蜀同盟以前,刘备与孙权各自称帝之际,为了宣示领有天下,皆以东汉的十三州为蓝本,普设诸州刺史,并将封国安置于各地;第二阶段是公元230年吴蜀约定交分天下后,将诸州与封国限定于约定的范围内,形成两国共有天下的模式;第三阶段是蜀国灭亡后,仅存的吴国“继承”(或云合并)蜀汉的半分天下,再次广置刺史与诸侯于整个汉朝的疆域之内。以下即以这三个阶段为基准进行分析。


IP属地:北京1楼2024-04-24 02:03回复
    孙权称帝以前,已实质统治扬、荆、交三州,因而常置这三州的刺史或州牧。在此之外,建安十四年刘备表荐孙权领徐州牧;孙权遣将&关羽后,又先后以刘璋、刘阐父子为益州牧,可知孙权在称帝前至少已设置了扬、荆、交、徐、益五州的刺史或州牧。


    IP属地:北京2楼2024-04-24 03:20
    回复
      在曹魏与蜀汉陆续建国后,孙权原本准备随之称帝,但因缺乏曹魏的“禅让”名分与蜀汉的“绍汉”大义,加上刘备为报关羽之仇造成的军事威胁,延后了数年才即皇帝位。孙权称帝以前,在年号、符瑞、谶纬、天象等方面都下了功夫,致力于塑造孙吴已继承东汉天命的形象,且此一努力方向直至孙晧时期仍在继续。然而孙权缺乏与东汉朝廷的直接连结,因而在孙权即皇帝位后不久,吴蜀二国结为同盟,约定交分天下:
      ——————————————————————————
      (黄龙元年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叁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陈)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IP属地:北京3楼2024-04-24 03:21
      回复
        从引文可知,吴蜀二国约定共同平定曹魏,并将华北诸州划为两半,孙吴分得豫、青、徐、幽四州与一半的司州,亦即孙吴可以设置豫、青、徐、幽、司诸州刺史或州牧。此次的同盟决定了吴蜀二国的天下秩序,此后的三十余年间,二国都不曾违背盟约,直至蜀汉为曹魏所灭,此份盟约方才失去效力。
        ——————————————————————————
        但自孙权称帝至吴蜀同盟,其间尚有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当中,孙权为了宣示孙吴已继承汉朝的&治遗产,早已广置华北诸州牧:
        权称尊号,拜(诸葛瑾)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黄龙元年,拜(朱)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
        黄龙元年,迁(全琮)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
        权称尊号,拜(步骘)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
        黄龙元年,拜(朱然)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顷之,以兖州在蜀分,解牧职。


        IP属地:北京4楼2024-04-24 03:22
        回复
          由上面几条引文可见,孙权称帝后,至少已设置豫、青、冀、兖、徐等州,再加上前述刘璋、刘阐父子曾为益州牧,可以推测孙权称帝之际,实已全面恢复东汉时期的十三州刺史,以宣示孙吴继承汉代疆域。吴蜀同盟后,步骘所领冀州与朱然所领兖州被划入蜀汉的疆域,因而解除州牧之职。也就是说,吴蜀同盟以后,孙吴名义上所领的州包含原有的扬、荆、交州,以及盟约上规定的徐、豫、幽、青、司州,其余的兖、冀、并、凉与益州,则归于蜀汉管辖,孙吴不设置刺史或州牧。


          IP属地:北京5楼2024-04-24 03:22
          回复
            到了孙晧继位之际,蜀国为魏国所灭,原本三国鼎立之势转为南北对峙。既然蜀国业已消失,吴蜀两国订立的交分天下之约自然作废,孙吴遂顺理成章的接收蜀汉的半分天下,孙吴的“天下”版图乃再次扩张为接续东汉的十三州。目前可以确定之例,是孙晧以陆抗领益州牧,益州是蜀汉的核心区,原是孙吴应回避置州的区域,蜀汉灭亡后,孙吴接下了应属蜀汉的兖、冀、并、凉、益等五州,设置益州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IP属地:北京6楼2024-04-24 03:22
            回复
              孙晧时期扩张天下的举措,不仅限于置州,也包括了封国。自吴蜀同盟以来,孙吴的封国大抵都集中于辖境的扬、荆、交州,以及理应归属孙吴的徐、豫、幽、青、司州,并未“越界”至蜀汉分内的封国。蜀汉灭亡后,孙吴也开始在兖、冀、并、凉、益等州安置封国,特别是在孙晧后期,更将宗室王国置于并、冀、凉等州。由此可知,孙晧时期借由再次施行十三州刺史与广置封国于诸州,试图奠定孙吴为天下唯一共主的形象,并以此作为对抗西晋的政治宣传。


              IP属地:北京7楼2024-04-24 03:23
              回复
                在蜀汉方面,刘备长期以汉代中山王子嗣自居,因而“宗室”血统成为刘备“延续”汉朝的最大优势。加上蜀汉的&治集团包含内部土著与外来人士,为了调和不同集团间的冲突,自蜀汉建立之初,即以延续东汉正统自居,维系汉的正统遂成为最大公约数。但除了血统与谶纬、星象、符瑞之外,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统治疆域最小的&&,仅领有益州一州,刘备称帝后,亟须“恢复”东汉的各项制度,方能宣示蜀汉代表了汉的正统,其中当然也包括东汉的十三州。因此自蜀汉建立开始,就普设诸州刺史或州牧:
                ——————————————————————
                章武元年,(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章武元年,(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章武元年,……遂以(李)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县。……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吴)壹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诸葛)亮卒,(胡济)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
                (诸葛)亮卒,(邓芝)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
                景耀元年,(宗预)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景耀二年,(张翼)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
                先主薨,(廖化)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


                IP属地:北京8楼2024-04-24 03:24
                回复
                  由上述引文可以发现,蜀汉所置诸州,在益州之外尚包括了凉、兖、交、雍、冀、并等州。特别是蜀汉设置交州刺史,一方面是宣示蜀汉名义上领有交州,另一方面也代表蜀汉否定汉末曹魏将交州拆分至益州、荆州的政策,仍维持交州的设置。在吴蜀同盟后,蜀汉回避了属于孙吴的交州,代表在吴蜀同盟前,蜀汉很可能曾全面地任命十三州刺史。


                  IP属地:北京9楼2024-04-24 03:25
                  回复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可作为蜀汉置十三州刺史的旁证。一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群臣上表汉献帝以刘备为汉中王的奏疏中,刘备一人即身兼司隶校尉与豫荆益三州牧。至刘备称帝后,不再担任这几州的长官,但也可以理解,司、豫、荆等州牧不会因此取消,应继续留在蜀汉的官制之内。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4-24 03:25
                    回复
                      二是刘禅时期的宗室刘永原封为鲁王,刘理原封梁王,吴蜀同盟后分别徙封为甘陵王与安平王。如前所述,汉代王爵与列侯爵有实际的封国,王侯必须到封国担任国君,蜀汉为了配合州制上“领有天下”的形象,也多将王侯封国安置于统治疆域之外,以象征自己延续了东汉的统治范围。刘永与刘理最初所封的鲁国与梁国,皆位于豫州境内,代表当时蜀汉应也设置了豫州刺史等相应官职,以便(名义上)管理鲁、梁等国。如此更能证明,在吴蜀同盟以前,蜀汉曾延续东汉制度,广设诸州刺史。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4-24 15:22
                      回复
                        至于蜀汉具体设置的州,还有几点需要再行分析。在吴蜀交分天下的盟约中,蜀汉只有凉州而无雍州,但根据上引记载,吴壹曾于建兴十二年担任雍州刺史,而在吴蜀同盟后,魏延、姜维也曾先后担任凉州刺史,显示蜀汉曾同时设置凉州与雍州刺史。蜀汉在凉州刺史之外增设雍州刺史,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对应现实状况。曹魏所设雍州刺史位在魏蜀边境,魏蜀二国交战时,曹魏的雍州刺史经常率军出征,若蜀汉要号召长安一带的军民,也是以当时已施行一段时间的雍州刺史为宣传较为方便。加上建安前期已同时并置雍州与凉州刺史,蜀汉新置雍州刺史,亦可解释为蜀汉“延续”东汉的政策,而非自创新州。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4-24 15:23
                        回复
                          与增设雍州相较,蜀汉尽管仅统有东汉十三州的益州,仍未出于便利统治的需要拆分益州;相较之下,曹魏平蜀后的数年间,曹魏与西晋朝廷就陆续从益州析分出梁州与宁州。如果蜀汉有意增加自身刺史的数量,大可将益州拆分为数州,然而蜀汉不愿改动东汉诸州的数量与名称,如此方能标示蜀汉仍延续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
                          此外,诸葛亮在建兴九年罢免李严的上奏中,提及的联名者包含领凉州刺史魏延、领荆州刺史吴壹等,吴蜀二国于建兴七年约定交分天下,吴壹在建兴九年尚有荆州刺史的身份,代表在吴蜀同盟后,蜀汉回避了扬州与交州,仍未放弃设置荆州。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4-24 15:24
                          回复
                            所以蜀汉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可分为前后二期。自刘备称帝至吴蜀同盟的近十年间,蜀汉曾全面的延续东汉十三州刺史,除了目前可确定的益、荆、交、凉、司、兖、豫、冀等州外,尚应包括并、幽、青、徐、扬等州。蜀汉与孙吴结盟后,调整了自身的州制,回避划分给孙吴的幽、青、豫、徐四州,以及位于孙吴境内、蜀汉全无管辖的扬、交二州,设置了益、司(隶)、兖、凉、冀、并、荆等七州,并扩增雍州,共计八州。也就是说,蜀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有十四州(或云十三州加司隶),这十四州的名号与建安初至建安十八年间完全相同。正因为蜀汉坚持汉朝正统,不愿更动东汉十三州数与州名,因而除了益州以外,其余的诸州刺史都只能以遥领的方式授予臣下,而无实际对应的治所与辖境。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4-24 15:24
                            回复
                              综上可知,孙吴与蜀汉为了宣示自身&&的正统性,在建国之初都沿用东汉制度广设遥领的州刺史,已经走上了跟东汉不同的道路。与刺史相比,吴蜀二国将许多封国安置于辖境之外,更违背了汉代王侯爵制中王侯与封国相联系的精神。即便在吴蜀结盟以后,两国也只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刺史与王侯脱离治所的本质依然不变。可以说,由于东汉时期的十三州制已深入人心,吴蜀二国为了宣告自身继承汉朝的遗产,继续设置东汉的十三州,但却放弃了两汉以来刺史王侯与治所对应的传统,建构后世遥领与虚封的雏形。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4-24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