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6,979贴子:89,373
  • 0回复贴,共1

克里希那穆提在思维一事上到底表达了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这样一个模型:
庞大的无意识领域,矗立着一小片领域,对这片领域我们这么形容它: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任何外来的刺激(或说现实)转变为我们已经接受(或说已知)的东西。
所谓的【已知】,是指我们可以在其上保持【理性】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有意识”。
如果我们想发现这个有意识是一个囚笼,分析的冲动是无效的。
但是这一点必须【经由实际的感悟发现】,而不能是所谓【接受】。
……………………
所谓的有意识的领域,语言统治着它们,任何外在力量经由范式化的结构就可以任意涂抹它。
语言并不是文字,语言是【形容和描述背后的范式】,文字只是一种提示工具,它让我们更准确的把语言背后的意志表达的更充分。
多年来,非此即彼的习惯统治着我们,无论对与错、是与否,都是语言范式的相对作用,真理和谬误都是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如果一种观点听来让你“觉”得有道理,你已经着了道。
………………………
当我们阅读克的表述时,我们透过文字领悟的是他的意图,我们经由理解什么不是他所指的,而逐渐逼近他真正想表达的。
说起分析,其实我们一直在区分,我们出现在区分中……当你分不出阶级、爱憎的时候,你又如何进一步的盘算、规划,没有宏伟的人生目标,没有过往复杂的历史和心结,这一切都不可能成立。当我们把结构化的观念、最精巧的文字形容的能力都用上的时候,就是我们全力分析的时候,这些做法的力度直接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绩效。
所以我们提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证明【区分】是不必要的……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自我察觉这一点。
自我觉察不需要区分,所以它可以超出区分的力量建立自己的意识,如果人们还愿意用【意识】这个词的话——但是人们并不理解当他们用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心里涌起的范式。
换言之,人们并不【自我理解】,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甚至是【自己】本身,人们只是活在语言表达之中,但却无法跳出来审视,为何?当你本身的意识是靠着区分来成立的,就不要指望它能自我观察,没有自我观察就没有自我理解。
…………………………
不要把【认识的范式】当成【认识】本身,【认识的范式】针对的是“已知的对象”。你永远无法拿枪对着枪本身。
克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了,观察者就是被观察剖析之物。之前你已经为外部刺激设了名相,认识已毕,能够保持理性的部分设了名相,其余的部分不在意识之内。如今事又临头,新事只依 旧事 做“相对”之认识。
何谓“相对”?就是我已经通过旧的经验,已经对一类事情设立了【认识的范式】,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不喜欢西瓜,那么看起来像西瓜的西红柿,我们只要调用我们对西瓜的态度,就迅速的完成了“认识”,说到底我们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行动(而不是为了彻底的看清楚),是为了避免产生曾经让我们不好感觉的行为。
意识、认知……它们是为了把事体验迅速的进行区分,保留下来的就是意识,保留的是让我们能够重复使用的认识范式(或说反应模式)。之后我们只需要做相对的认识就好,只要将新的刺激转变为和旧的体验的一种相对关系,认识旧完成了,因为反应模式已经建立好了。
由此可见,人在分析什么?不过是把上面这个过程分的更细一些,分的再细事情的本质不变,那就是我们分析的动机,不是基于将事情彻底看清,而是把认识的范式应用的更准确而已。
分析完了,人就会去想怎么行动。这个过程中又会调用很多旧有的范式,试着把事塞到这些不同的范式里——哪种做法让你感觉喜欢还是讨厌,要远远超过了哪种做法可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性的成分很少,人们总是被这种依据旧有经验的反应所打断。人们总是折服于自己具有理性这一幻象。
…………………………………………………………
如果一个人想要“认识”【认识的范式】,那么他就要小心,思想过程要狡猾的多,一个【认识的范式】可以对另一个【认识的范式】吸收、敌对或与之融合。
一个思想相对于另一个思想的看法,一个念头攀附另一个念头……观察者可以进入这种自我对话的过程,没有外在刺激。每一个选择静思或静坐的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当没有外在的危机时,观察者就会提供它自己作为刺激的源头,否则意识就消失了。意识缺乏活动,人就陷入一种【空洞的存在感】——意识马上回对这种“空洞”的体验做出反应,令人困惑和焦虑的感觉会因此产生,人们接下来就会对付这种“困惑和焦虑的感觉”。
当观察者不断变化着被观察对象的形态,同时它也不断针对被观察对象的形态产生新的反应,这就是荒废时日,那些躺着刷手机的人,或者是陷入琐碎的计较中的人,就是在干这个。
与其这样,还不如投入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人必须高度的集中,不会频繁的变化被观察者对象的形态——这就是定力。做那些需要定力的事,稳定你的观察者。观察者可以变得非常锐利、有效,但它的本质并没变。
所以我们回到那个【空洞的存在感】,观察者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因为它意味着观察者的终结。意识害怕死亡。
如果在这种危机下,人还不能注意到“观察者的反应本身就是被观察的对象”,在观察者之外确实有另一种存在感,那么人就永远无法摆脱观察者,因为观察者连“摆脱观察者”这种念头都可以做出来。
除非一个人以“发现被观察的对象就是观察者”的这种方式【注意】到观察者,他就不可能摆脱观察者,因为你没有机会【见】它,就不可能【认识】它,进而不可能【理解】它,当然这三者基本来讲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


IP属地:河北1楼2024-05-09 22: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