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0贴子:40,169
对于中医的一点思考
如果仅仅用西医的一些名词,术语来和中医对话,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就如夏蝉不晓的冬冰,河蛙难知大海一般。
西医和中医各自有一套思维行为习惯,并不是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都有其长短。
这就象中文,英文一般,都是为了交流使用的,你能说哪种语言好或坏吗?
如果不知变通,硬用英语的语法来说中文,或用中文的语言习惯来说英语,只会出现英国人,中国人听不懂的不伦不类的英语或中文;同样的不知变通的硬着头皮用西医的那一套来装中医,或用中医的思维来套西医,最终只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有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用中医的思维来干中医的事,才是正确的。应用西医的思维来干中医,是一定干不好的。比如一见发烧就消炎,是不行的。


IP属地:河南1楼2015-07-11 17:40回复
    每每有人平日无事,每至寅卯之时,烦热难耐,为什么呢?
    《内经》把一日分四时,春晨,夏午,午后秋,夜为冬。寅卯之时,属春,少阳旺时。少阳属胆,肝胆相表里,肝胆有郁热。
    肝胆之气,本是人身生生之气,是为少火。其气郁结而化热,少火悉化为壮火。少火生气,人身之气,生生不息;少火化为壮火,壮火食气,生生之气,反被戕伐。肺属金,最畏火克,壮火充斥,肺金清肃失司,相火日益炽,阴津日益涸,燎原之势,不至涸竭之势,而不止。
    当此之际,柴前梅连散,清郁热,养阴津,或可救其于万一,然世人又有多少人识得它,西医之机器怕是再先进,这郁热来去无影又无踪,恰如一阵风,它可怎么查得清,又能奈之何,吾心甚忧之,特表而出之,望有识之士,广为宣传,替各位病友拜谢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29 09:46
    收起回复
      人之元气存在于阴液之中,阴液不足,元气自然不足。气赖阴液以输运,阴液不足,气失展布,故而也会怕冷。总之,元气所到之处,温煦舒适;元气不到之处,冷凉不适。阳虚则气动无力;阴虚则气无所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偏阴偏阳,病疾从生;阴阳离决,生命可危。
      阳虚必扶阳,阴虚须滋阴。胸中无偏见,心中有定见,病情宜辨明。病情如敌情,用药如用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料敌有先机,处置方不紊。病情搞不清,用药无从谈。
      笑对天下秘方者,病情不变乎,病情定按方药生乎?
      昔之赵括纸上谈兵而坑兵数万,今又有无数持秘方而欺世者。
      病变药必变,方因病而生,病为因,方为果,无因则无果。
      捡谱而弈,弈必败;执方治病,病不祛。


      IP属地:河南4楼2015-08-07 08:40
      收起回复
        名臣良相,欲兴利,必先除蔽。
        为医者,欲治病,必先明脏府之性,阴阴之理。欲祛邪,先明药之害。否则旧邪未服,新病又生,没能祛病,反添新病,病人岂不寃乎?
        人常说,艺高人胆大。这是由于持有技艺之人,对于不可控的因素相比较于常人,较为掌控的能力强一点。但是这样的畏惧之心可能更强些,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危险,所以在真正的危险面前,一定会悬崖勒马,止步不前的。
        相反的,无知者,必然无畏。他们并不明真正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还是没有回头的意思,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向危险。
        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停止,或回头不是怯懦,而是重新开始,走向更为灿烂的明天。
        蹲下来,不是惧怕,而是为了跳得更高。
        真正的智者,不是无所畏惧的人,而是对应该畏惧的事物,常存敬畏之心。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8-11 16:52
        回复
          用药如用兵。
          在排兵布阵之前,首先是要侦察敌情,弄清敌情是一切后续用兵的基础。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又说料敌于先机而先发制人。敌情不明,虽然你兵精将广,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小日本刚进中国时,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而八路军有的只是大刀,长矛。可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人生地不熟,相比较得地利,人和的八路军,那就是聋子,瞎子。八路军利用地形熟,老百姓支持的便利条件,又把敌情搞清的情况下,常出其不意,给鬼子以重创。
          有点跑题了。
          治病也是和用兵一样的。
          比如有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一定是先让你做胸透,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恨不能把人大缷八块,来看看问题究竟在哪,绝不会上来就说吃啥药的。为啥?先弄明白病在哪儿。
          而且中医是个性化很强的。就拿感冒来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记载着一百多个方子。说明同样是感冒,也不是一个或几个方子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
          先议病,再议药,病不明,瞎胡闹,用错了,命难保。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8-12 22:10
          收起回复
            汪石山说,人身之气,犹如天之风,风性刚劲,飞砂走石,孰能御之?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其气至大至刚是也。若得补养,以复其刚大之性,则冲突排荡,又何胀满不散,积块不行?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著而成病是也。盖气之强壮者,则流动充满,或有积滞,也会被冲突而行散,何病之有?气之怯弱者,则力小迟钝,一有积滞,不免因循承袭,积著而为病。


            IP属地:河南12楼2015-08-16 17:01
            回复
              钱: 味甘,大热,有毒
              看到这样的标题大必大惑不解。事实上,参茸大补,但用其不当,就会损人性命;砒霜有毒,但用其攻毒,也不失为良方。钱同样有类似功效。饥寒困厄之时,渡人危难,救人以命;为富不仁之时,虽财积如山,仍取不义之财,最终也会命丧九泉。这就是所谓钱的药性。
              既然是药性,那就有补,也有毒。唐朝名臣张说所著《钱本草》中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润流,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贫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即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不善,则有水火盗贼之灾气。”这就是说,你若利用钱财去行善施仁,钱就是去火润燥的甘霖;你若为了钱财利令智昏巧取豪夺,钱就是索魂夺命的毒药。这便是钱的本性,为善作恶,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然而一些人并未看清钱的功效,一味地认为钱能通神。钱对他们的作用正如西晋鲁褒所著《钱神论》中描述的那样:“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其功效是“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论,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愤嫌恨,非钱不解。”当他们有了这种认识,不论是盗抢之财,污吏贪官可以收受笑纳,市井小人可以杀人越货。总之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钱,没有过不了的坎、爬不过的山,无非是成本大小。岂知,古往今来,无论何时,不择手段掠夺财富,其结果总是大致相同的,或身陷囹圄,身首异处,或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由此可见,钱的毒性何其了得!
              如何待钱?古代贤士认为,富润屋,德润身,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不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他们不拒绝钱财,但他们的方法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于我如浮云。由此,他们也就有一种“见利思义”的思想境界,有了超越“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去”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正是今人所应当效仿和发扬的吧!


              IP属地:河南13楼2015-08-26 18:12
              收起回复
                俗话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又说: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还说:草木之性,那与性情争功。这些话充分说明了治疗疾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而生活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有的病友刚在治疗的道路上,稍有起步,却由于不能很好地遵守饮食忌讳,造成“辛辛苦苦几十年,一遭回到解放前”。真是太令人可惜呀。嘱咐两句:内热重的,别吃羊肉,大枣,葡萄干等温热之物;内寒重的,别吃甘蔗,梨,冬瓜;湿热重的,别喝太多的酒;有手淫的朋友,危害太严重了,一定要戒除;别暴饮暴食,别熬夜,,,,,,总之,最好的养生就是不伤生。


                IP属地:河南16楼2015-08-30 17:36
                收起回复
                  病有浅深,药有轻重。
                  比如相同两个人都感冒了,用相同的药,有的好了,有的人加重了。
                  药对症与否,自己的身体知道。鞋子是否合适,脚知道。
                  再高明的医生对于药的认知,也没有最愚蠢的人的肚子更加了解,更加清楚。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患者的身体。从那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很多。
                  它是一座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正在等待着我们来开采。


                  IP属地:河南17楼2015-08-31 09:30
                  收起回复
                    从古到今,经方,时方,单方,验方,偏方多如牛毛,仅《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当中记载的就有,门类九十五个,方剂数量两万多个,这些方剂还都是不超过4味中药。如果对这些方剂进行加减,那么方剂的数目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啥是好方子呐?
                    中医中药是很具有个性化的。
                    我总认为治病犹如开锁,方药是钥匙,病是锁头。对路的方药是合适的钥匙,很顺利地就把锁打开了。而不对路的方药是不合适的钥匙,是打不开锁,治不了病。
                    钥匙并不在于材质的好坏,即便是金的,银的,或再珍贵材质做的,只要是不对路的,那就是打不开。
                    对于方药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啥教授,专家,什么名头再大的人物开出的方药,只要不对症,那就治不病。病是不管名头的,他是客观的。对症,病去,不对症,病留。
                    鞋,合适是否,只有脚知道;药合适与否,吃药者的身体知道。
                    所以说,对症的,治得了病的方子,是好方子。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效难求。效,是疗效。就是说有疗效的方药,比千金更难得。
                    所以,一句话,有疗效的方子就是好方子。


                    IP属地:河南18楼2015-08-31 09:33
                    收起回复
                      俗语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或曰:古今元气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说误尽后学不小。似乎当医生的,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临症多罢了。这就是医道所以一天不如天的缘故。
                      所以要先读书,才可以胸有成竹,临症才可以了解方子的变化。如果不读书而只临症,多了有啥用呢?更何况病有虚实,变化万端,治有补泻,方也应随症而变。如同发热,而热有虚实,宜温宜补,宜凉宜泻,不读书何以知道虚实呢?
                      如大匠之无绳墨,不无伥伥无之耶?学者务须深究古法,循其规矩,而后见病知源,得心应手。盖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规矩所在,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孟子云: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规矩,而熟了方能生巧。予谓学医必先读书,而后临症,此物此志也。
                      清,心禅大师


                      IP属地:河南19楼2015-08-31 09:55
                      收起回复
                        浅谈“补法”
                        对于国民们来说,都喜欢“补”。要么食补,要么药补,要么保健品来补。似乎国民们都虚,都要补。真是这样吗?现在保健品满天飞,送礼就送xxx,似乎不送保健品,就不xx样。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呢?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况病去则虚者也会生存,病留实则也会死去。徐灵胎
                        在《对山医话》:君知”补“字之意乎?凡物缺则补。譬冠服未损,而欲补之使坚厚,则反为累赘。药能利人,也能损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补“的意思是,缺什么不什么,才行。比如说衣服没有破,反而非要在上面增加点东西,就成了累赘了。药可以帮助人,也可能损伤人。所以滥补,有害无益。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就是说,阴阳平衡,人就不生病,偏阴偏阳,百病丛生。所谓药,就是补偏救弊的,利用药之偏,来纠正人体内病气之偏。人身之中,阴气偏盛,那一定是阳气不足,恶寒,怕冷,食谷不化等,那么附子,乌头,硫磺,干姜,肉桂就是大补药;如果人身之中,阳气偏盛,那阴气一定不足,会发热,干渴嗜饮,便秘等,那么黄连,石膏,百合,生地,,,,等就是救世良药。
                        方药中:中医的补法,不是补充已经造成的虚损,而是治疗造成虚损的原因。这句话,说的非常好。比如说,人没力气,它是由于着凉感冒引起的,寒邪外束,营卫不和,只要辛温解表,一发汗就好了,可是你却认为是气虚,用人参,黄芪,,,等狠补,结果适得其反,邪气闭锢的更加厉害,而患者更加难受。


                        IP属地:河南20楼2015-09-02 09:01
                        收起回复
                          浅谈“补”
                          前一段时间,听说了这样的故事。
                          其一:有一个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当时检测他的血糖几乎是零,在医院里进行治疗。医院也没有啥很好的办法,就只好输葡萄糖来提高患者的血糖。但是即便如此,患者的血糖仍旧不能回升。最终一命呜呼哀哉。现在想来,这就像火车缺燃料,不能前进,于是就狠命的补给煤炭,但是却忘了煤炭需要燃烧才可以发热来提供能量。相应的我们的人体也是这样的道理,即便是我们机体可以直接可以运用的葡萄糖,也是需要能量来使用的,这个能量就是阳气。如果没有阳气的运化,阴气是不能被我们所使用的。
                          阳根于阴,阴本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讲一个李东垣的医案。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 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
                          于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
                          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
                          估计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
                          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地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
                          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
                          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和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
                          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以群阴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再服第二付药就痊愈了(不再服而愈)。
                          这个医案是小便不利,穷尽了利小便的药,仍然不见好转。这时候利去水,就是补。


                          IP属地:河南21楼2015-09-03 14:55
                          收起回复
                            中医的作用无非就是补偏救弊,调整人身的阴阳,使人们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偏阴偏阳,百病丛生。温补派侧重于补充人身之阳气,认为阳生阴长,阴气会跟谁阳气的充旺而得到加强。但是殊不知阳气潜藏于阴气之中,阴气不足,单纯补充阳气一定不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火存在于油里面,油不足,火自然不足。油就是阴气,火就是阳气。滋阴派侧重于滋养阴气。认为人身之气,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所以要加强阴气的滋养。但是,阳生阴长,阴气的运转是需要阳气的推动的,没有阳气的阴气,是死阴。总之,片面强调阳气的重要,或阴气的重要,都是错误的。


                            IP属地:河南22楼2015-09-04 10:06
                            收起回复
                              《难经》六十六难:三焦所行之腧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这一段话,说明了人的生命的动力来源于肾间动气,水火之间的一点真元之气。其气状,则健康无病,对于外界的刺激,可以比较好适应,也就是说稳定性好,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耐受能力强,不会有点风吹草动,就慌张的要命,或者不是东边出状况,就是西边出问题。一句话,应激反应不会特别剧烈。相反的其气弱,对待外界刺激,应激反应就会很大,惶惶不可终日,似乎时时刻刻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巨大危机。
                              打个比方,武林高手和一个稀松平常的人过招,根本不用着急,可以说很沉稳,他心里有数,他知道自己可以轻松地应付了局面;相反的,稀松平常的人,上来就咋咋呼呼,但是他一定会在一招半式的时候,败下阵来。这是为啥,修为不同,元气不同。
                              再说植物,同样的大风天气,抗倒伏的小麦或玉米,和不抗倒伏的小麦或玉米,结果一定相差很大,为啥,种质差别,元气差别。
                              所以说,胎带的毛病不好治。
                              元气是肾间动气,藏身于水火之中,真水足,命火旺;真水亏,命火减;真水大亏,命火迸发无制,人灭亡。内经:阴虚者,耐秋冬,不耐春夏;阳虚者,耐春夏,不耐秋冬;阴阳两虚者,四季都是很困难的。
                              为啥老年人,体弱的容易得病呢,他们的元气虚弱啦,对于外界的刺激,不能很好的适应。叶天士说,季节交替变化的时候,容易生病的人,是根本虚弱啦。【交节变病是本虚】
                              阴虚的,补不足的阴以配阳;阳虚的,补不足的阳以配阴,阴阳平衡,人自然无病。。所谓火中求水,其源不竭;水中求火,其明不灭。


                              IP属地:河南23楼2015-09-07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