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1贴子:40,171

回复:思考中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语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或曰:古今元气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说误尽后学不小。似乎当医生的,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临症多罢了。这就是医道所以一天不如天的缘故。
所以要先读书,才可以胸有成竹,临症才可以了解方子的变化。如果不读书而只临症,多了有啥用呢?更何况病有虚实,变化万端,治有补泻,方也应随症而变。如同发热,而热有虚实,宜温宜补,宜凉宜泻,不读书何以知道虚实呢?
如大匠之无绳墨,不无伥伥无之耶?学者务须深究古法,循其规矩,而后见病知源,得心应手。盖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规矩所在,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孟子云: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规矩,而熟了方能生巧。予谓学医必先读书,而后临症,此物此志也。
清,心禅大师


IP属地:河南19楼2015-08-31 09:55
收起回复
    浅谈“补法”
    对于国民们来说,都喜欢“补”。要么食补,要么药补,要么保健品来补。似乎国民们都虚,都要补。真是这样吗?现在保健品满天飞,送礼就送xxx,似乎不送保健品,就不xx样。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呢?
    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况病去则虚者也会生存,病留实则也会死去。徐灵胎
    在《对山医话》:君知”补“字之意乎?凡物缺则补。譬冠服未损,而欲补之使坚厚,则反为累赘。药能利人,也能损人。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补“的意思是,缺什么不什么,才行。比如说衣服没有破,反而非要在上面增加点东西,就成了累赘了。药可以帮助人,也可能损伤人。所以滥补,有害无益。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就是说,阴阳平衡,人就不生病,偏阴偏阳,百病丛生。所谓药,就是补偏救弊的,利用药之偏,来纠正人体内病气之偏。人身之中,阴气偏盛,那一定是阳气不足,恶寒,怕冷,食谷不化等,那么附子,乌头,硫磺,干姜,肉桂就是大补药;如果人身之中,阳气偏盛,那阴气一定不足,会发热,干渴嗜饮,便秘等,那么黄连,石膏,百合,生地,,,,等就是救世良药。
    方药中:中医的补法,不是补充已经造成的虚损,而是治疗造成虚损的原因。这句话,说的非常好。比如说,人没力气,它是由于着凉感冒引起的,寒邪外束,营卫不和,只要辛温解表,一发汗就好了,可是你却认为是气虚,用人参,黄芪,,,等狠补,结果适得其反,邪气闭锢的更加厉害,而患者更加难受。


    IP属地:河南20楼2015-09-02 09:01
    收起回复
      浅谈“补”
      前一段时间,听说了这样的故事。
      其一:有一个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当时检测他的血糖几乎是零,在医院里进行治疗。医院也没有啥很好的办法,就只好输葡萄糖来提高患者的血糖。但是即便如此,患者的血糖仍旧不能回升。最终一命呜呼哀哉。现在想来,这就像火车缺燃料,不能前进,于是就狠命的补给煤炭,但是却忘了煤炭需要燃烧才可以发热来提供能量。相应的我们的人体也是这样的道理,即便是我们机体可以直接可以运用的葡萄糖,也是需要能量来使用的,这个能量就是阳气。如果没有阳气的运化,阴气是不能被我们所使用的。
      阳根于阴,阴本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讲一个李东垣的医案。
      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样,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 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
      于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
      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
      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
      估计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
      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地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
      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出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
      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和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
      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第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以群阴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再服第二付药就痊愈了(不再服而愈)。
      这个医案是小便不利,穷尽了利小便的药,仍然不见好转。这时候利去水,就是补。


      IP属地:河南21楼2015-09-03 14:55
      收起回复
        中医的作用无非就是补偏救弊,调整人身的阴阳,使人们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偏阴偏阳,百病丛生。温补派侧重于补充人身之阳气,认为阳生阴长,阴气会跟谁阳气的充旺而得到加强。但是殊不知阳气潜藏于阴气之中,阴气不足,单纯补充阳气一定不行。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火存在于油里面,油不足,火自然不足。油就是阴气,火就是阳气。滋阴派侧重于滋养阴气。认为人身之气,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所以要加强阴气的滋养。但是,阳生阴长,阴气的运转是需要阳气的推动的,没有阳气的阴气,是死阴。总之,片面强调阳气的重要,或阴气的重要,都是错误的。


        IP属地:河南22楼2015-09-04 10:06
        收起回复
          《难经》六十六难:三焦所行之腧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这一段话,说明了人的生命的动力来源于肾间动气,水火之间的一点真元之气。其气状,则健康无病,对于外界的刺激,可以比较好适应,也就是说稳定性好,对于外界的不良刺激耐受能力强,不会有点风吹草动,就慌张的要命,或者不是东边出状况,就是西边出问题。一句话,应激反应不会特别剧烈。相反的其气弱,对待外界刺激,应激反应就会很大,惶惶不可终日,似乎时时刻刻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巨大危机。
          打个比方,武林高手和一个稀松平常的人过招,根本不用着急,可以说很沉稳,他心里有数,他知道自己可以轻松地应付了局面;相反的,稀松平常的人,上来就咋咋呼呼,但是他一定会在一招半式的时候,败下阵来。这是为啥,修为不同,元气不同。
          再说植物,同样的大风天气,抗倒伏的小麦或玉米,和不抗倒伏的小麦或玉米,结果一定相差很大,为啥,种质差别,元气差别。
          所以说,胎带的毛病不好治。
          元气是肾间动气,藏身于水火之中,真水足,命火旺;真水亏,命火减;真水大亏,命火迸发无制,人灭亡。内经:阴虚者,耐秋冬,不耐春夏;阳虚者,耐春夏,不耐秋冬;阴阳两虚者,四季都是很困难的。
          为啥老年人,体弱的容易得病呢,他们的元气虚弱啦,对于外界的刺激,不能很好的适应。叶天士说,季节交替变化的时候,容易生病的人,是根本虚弱啦。【交节变病是本虚】
          阴虚的,补不足的阴以配阳;阳虚的,补不足的阳以配阴,阴阳平衡,人自然无病。。所谓火中求水,其源不竭;水中求火,其明不灭。


          IP属地:河南23楼2015-09-07 18:33
          回复
            中医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9-09 08:44
            回复
              中医的生存环境现在太差了,中药种植泛滥,采摘取位不分。这是中医的悲哀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9-09 08:51
              回复
                身体的微妙变化,绝不是现代化器械可以扑捉的,除非已经成为了实症!而中医确可以很有效的扑捉调理改变!中医最大的优势是把疾病消失在萌芽的状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9-09 10:45
                回复
                  中医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 临床上治疗一个病,从辩证到变成一个方子,不但要考虑病情,而且要考虑病因;不但要考虑病情,更要考虑人。因此治病不要忘记人,用药不仅要取效于一时,治病必求于本。比如发热,治疗时不仅要看退热的速度,还要看退热是否平稳,患者痛苦多少,热退后三天,患者是否乏力,一周后或更长时间内,脾胃是否受到影响,是否反复感冒发热。也就是说,在退热的过程中,是否图一时之快,损伤了正气,损伤了脾胃,从而留下后患。
                  中医用药强调王道,太过与不及都不好,不能偏,不到危机时刻,用补药宁可不足,不可有余,不足尚可追补,有余则可能损伤正气。
                  中医治病不是让疾病暂时得到控制,而是从更本上把疾病消灭,使虚者的补,这个补,不是输血,而是恢复人体的造血功能,中医治病,更不是致病,也就是说,不能制造新的疾病。治疗时,久病,宿病尚未治好,新病反而又接踵而至,这可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IP属地:河南27楼2015-09-15 08:23
                  收起回复
                    气血乃人生之宝,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离开气血的滋养。气血不足,机体的营养不足,则四肢百骸九窍失养,而枯萎无力,头目不清;气滞血瘀,血脉不利,不通则痛,则机体疼痛;大惊猝恐,暴饮暴食,气血逆乱,则昏厥猝倒,不省人事。因此,人的养生无非气血二字,要在气血上下功夫,治病也是如此。
                    气血应如泉源一般,涌动不止,周流不休。因此,用药不能死补,腻补,呆补;不然的话,必然导致气血运行的不畅,妨碍脾胃的运化,药一入口,则脘腹胀满,纳呆少食,致使气血无以生化而生痰湿。因此在补益气血之时,常配伍理气行气之品,比如陈皮,枳壳,木香等,防止滋腻之害。
                    人生病的时候,一定是气血收到了影响。而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气,气受到影响以后,血的运行自然就会不正常。这和叶天士所说的【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就是这个理。初病为无形,无形渐生有形。当有形之物:痰,瘀出现之后,更加需要理气。
                    所以气,血,痰当中,气最重要,而气的配伍必须升降并用,并且随着主题的不同以升为主,或以降为主。


                    IP属地:河南28楼2015-09-17 08:31
                    回复
                      谈一下【气】
                      中医讲究气化,好像很玄奥一样。因为【气】看不着,摸不到,不好把握,但是它又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希望能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小窥一下他的真容。
                      人体的气的最初起源地是两肾之间,命门之中,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生之真元,犹如太极之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两仪,分为阴阳,阴阳变化而为万物。真元之气宜收敛,不可放纵,时时少露一点真气以供人身之行为。是为下焦之气,肝肾主之。
                      人身之气上升,至于中焦,脾胃主之。中焦之气,为人身气机之枢纽,升发清气,泄降浊气。升发清气,以供及生命运动的能量,几乎可以说人身各种动作的直接能量来源,源于脾胃之清气。而这些清气又来源于五谷之精微,就像你吃鸡蛋要扔掉鸡蛋壳一样,五谷之精微,源自于五谷,五谷进入脾胃,接受脾胃之运化,提取精华,那糟粕就犹如鸡蛋壳一样是必须被扔掉的,而且在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之中一定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的是人体必须的,而有的却是必须被处理掉的垃圾,这就是人体的浊气,相对比较轻的浊气,由小便而被排除体外;相对比较浊的浊气,由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二便是人体的浊气的两大终端。
                      因此中焦之气,是升清降浊的,他的协调能力必须很强,也就是说,平衡很重要,既要维持生发之力,又要具有泄降得作用。升发不足,生命动力不足,无气以动;降泄能力不足,垃圾残留太多,给生命运动带来阻碍。升发太过,会造成不能很好的积累,而且对上焦产生的压力变大,也是不利的;降泄太过,五谷精华,来不及被吸收利用,就被排除体外,若不能及时被纠正,那么,人体会很快被掏空的。
                      人身之气继续上升,至于上焦。上焦之气,就像树木最上面的树冠,舒张;又像雾露一般弥漫,不受约制。上焦之气,肺主之。而肺主一身之气,气机宜畅通,最怕抑郁不舒。气机不畅,郁而化火。
                      人身之气,升极而降,降极而升,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总之,下焦之气宜收敛,藏纳;中焦之气宜平衡;上焦之气,宜空灵无碍。


                      IP属地:河南30楼2015-09-30 09:24
                      收起回复
                        人所以会生病,那是因为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了,脏腑的和谐不存在了,或者是气乱了,或者是血运行出现了问题。无论如何,一句话,就是阴阳失和了,身体脱离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乱的轨道。如果不加以调整的话,机体就像人掉到深渊里一样,不紧急处理,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
                        而要想调整这种不良的平衡,必须先打破这种平衡,然后重建一个良性的平衡。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何打破旧的平衡,又如何建立一个新的良性平衡呢?
                        打破疾病状态的平衡,就是攻击性的药物在起作用的时候,是毒药,是以毒攻毒的,病情越重,内毒越深,所要用到的毒药的性质也就要越烈;同样的,内毒比较轻浅,所要用到的毒药的性质就比较缓和了。
                        新建一个良性的平衡,就是补充正气的过程,那就要用到补药了。而补药也要视情况而定,看机体是偏阴重,还是偏阳重,偏阴重,就补阳,偏阳重,就补阴。总之,中医不过就是补偏救弊,使机体恢复平衡的一个过程。


                        IP属地:河南31楼2015-10-08 08:37
                        回复
                          治病就如同做题,医生是考生,疾病是考题,病人是考官。题做对了与否,考官知道;病减轻与否,病人知道。人体的感知灵敏程度,远超西医的各种仪器。生命的奇妙也是西医远远不可理解的。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11-09 18:08
                          回复
                            正气:机体内阴阳冲和之气。
                            人身阴阳和,气血冲和,各循其道,各司其职,升降开合有序,有如老子所云:太上知而有之。
                            若存若亡,若有若无,此等之气为正气。
                            正气是人身自我修复的能力,抗击外邪入侵的能力。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气充旺,机体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会很快康复的。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也。
                            正气不足,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那可以说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
                            邪气:机体阴阳偏颇之气。
                            邪气的来源既可能是外界因素,又可能是自身内部因素。
                            外界因素:风寒暑湿热燥
                            内部因素:暴饮暴食,过度房劳纵欲,喜怒悲忧恐思惊,七情过度。
                            一般人可能认为所谓的中医眼中的邪气,就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内部的异物。
                            其实不然,凡是扰乱人体中气机正常运行的物质,无论其有形或无形,皆为邪气。
                            凡是病理的变化,所产生出的生理障碍物,如瘀血,痰,饮…,以及生理上的反常作用,皆为邪气。
                            一句话,人体之中的一切不循正道的紊乱之气,皆可谓之邪气。
                            魏荔彤关于正邪的论述:正气与邪气,原非二物。正气者,中道也;过,不及则为病气,名之曰邪矣。如民之为盗,盗亦民也。民可流为盗,盗仍可化为民,一理也。至于脏腑经络,则城廓道路也。民必由此出入,盗亦必由此出入。故正气所行所存之处,皆病邪所行所存之处也。识此,可与言正邪之气,可与言出入之方,可与论主治之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5-11-25 09:32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12-01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