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 6,972 贴子: 89,198

清除幻觉,自由自在

  • 目录:
  • 其他生活话题
  • 94
    我试着重新阐述佛教里边几个基本概念 (一)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实际上是苦集和灭道,相对着看。 这是佛教身心二元、因果二元的诠释体系的基本反映。 苦是一个代称。 苦和乐是一组,也就是“身受”,相对还有“心受”,那不过把苦乐换成喜忧,这种概念无所谓。 在表象来看,乐是苦之因。 在能做到“不分别苦乐的【观】”后,发现这个因续不断的状态,可以统称为“苦”。这就是苦集灭道的苦了,它指的是一种不稳定、不恒定。 所以,佛
    订餐号 5-13
  • 0
    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这样一个模型: 庞大的无意识领域,矗立着一小片领域,对这片领域我们这么形容它: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任何外来的刺激(或说现实)转变为我们已经接受(或说已知)的东西。 所谓的【已知】,是指我们可以在其上保持【理性】的经验——这就是所谓的“有意识”。 如果我们想发现这个有意识是一个囚笼,分析的冲动是无效的。 但是这一点必须【经由实际的感悟发现】,而不能是所谓【接受】。 …………………… 所谓的有意识
    订餐号 5-9
  • 1
    取自般若之旅14节 用心聆听 在这一节的最后,克讨论了一种“抽象的危机感”。之所以叫抽象,是因为这种感觉和“有意识”、“中心化的体验”、“基于已知的分析习性”都无关。 阅读克的时候,透过那些字眼,抓住这种“抽象的一面”至关重要。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总是感觉他已经尽力试图用语言传达存在于抽象的另一面的某些事物。 ———————————————————— 苏:先生,我发现慈悲心和守静、打坐及任何经验都无
    订餐号 5-9
  • 134
    关于克氏私生活的困惑
  • 3
    一、行相和定相 事相是由【基本感知单位】构成的,这些感知过程没有自知力,而当它们动起来时,即构成了【行相】,而立足于【行相】的意识现象由此看起来却仿佛是“有意识”的——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游离在【相】以外的“观察者”。 举例之,一个人满脸怒气的看着你,接下来他迅速转身去厨房,连起来看时可能是他要拿凶器砍你,可实际情况有可能是他想起火没关。 同样的情况如果移动到情绪的内境里,那可能是一个模糊的意象紧接着另一
    订餐号 5-8
  • 22
    我们每天随时都处在信息的狂轰滥炸之下。 …… 总的来说,每一秒钟,区区一个大脑就要从各种感官中接收大约1100万比特的信息, 就像接入了一条全速传递信息的巨大光缆。 接收如此大量的信息我们却还能感到无聊,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订餐号 5-8
  • 16
    2016年3月15日, 美国谷歌公司的围棋对弈程序AlphaGo以五局四胜的成绩战胜世界围棋冠军韩国选手李世石。 这场比赛后,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在网上说:“AlphaGo胜得了李世石,胜不了我。” 而2017年5月28日,棋手柯洁以0:3完败AlphaGo,彻底击碎了人类在这种复杂游戏中的尊严。 赛后,这位天才少年一度哽咽,在接受采访时柯洁感叹, AlphaGo太完美,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 他流着眼泪说:“我们人类下了2 000年围棋,连门都没入。” 中国棋圣聂卫
  • 3
    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它的作用是人一开始第七识的我执非常严重,需要用第六识分别心产生一些观想,反向熏陶第七识,以降低不自主的这种基于我执的心念的运作。 五停心观是见于声闻乘的一种修法。不净观对治贪,慈悲观对治嗔,因缘观对治痴,界分别观对治我见,数息是加强定力。这里必须说,第七识没有嗔,它是“贪痴慢+我见”,第六识里有嗔。 五停心观,其实真正实用的就是不净观和数息观。对普
    云栾苁 5-5
  • 33
    宗教一般都有一个真实的源头,以及一些独立个体,基于自己成熟的神识,根据道统而做出的独立判断……即神圣的知识如今再这个位面已经腐化成什么样子了。 为了维持道统的存续,如何根据当代人们的所思所想,开发出一套“接引端口”。大多数时候是可以造成一定规模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长期持续下去。这种影响和土著自己衍生的思想当然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前者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有着明确“真相”内核的产物,后者则围绕“自我”
    订餐号 5-5
  • 41
    佛教教义一个最基本的核心意思,那就是身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其实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摄取的法尘(精神层面的现实)的一种反应。而在我们这个身体里,第六识(意识)是第七识对身根所摄入之印象(物质层面的现实)的一种反应。 第八识是一个比照概念,一个身处意识领域的我们所无法察觉的位面,它摄取和察知所有的现象所形成的“印象”构成第七识的“现实”——我们无法直接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只能认为它是纯粹精神位面
  • 5
    只要人类的肌肉还是唯一的原动力,所有劳动率都会由新陈代谢需求 —— 食物和饲料的消化率、恒温生物体的基础代谢率与生长要求、肌肉的机械效率 —— 决定。 成年人做功的持续输出功率不超过100W。食物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不超过20%~25%。 …… 技术的传播已经使很大一部分人脱离了生产过程, 如今(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帮助下),全球大规模的商品设计和生产只需一小部分劳动力。 …… 这一事实视为机器终将取代碳基生命的过程的一部分,是下
  • 41
    人类大脑包含复杂的机器装置,并由众多“资源”(resource)组成, 而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的转变, 都是因为在激活一些资源的同时会关闭另外一些资源,这改变了大脑的运行方式。 所以,愤怒用攻击代替了谨慎,用敌意代替了同情。 只有当这些机器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掩盖自己的种种缺点后,我们发明的系统才不会出现新的缺点。
  • 34
    (一)想 人在佛教体系的起点是【想】 佛教教义并未过多深入剖析它们,只是把【想】视为诸多概念中的一种,后期的佛教教义非常喜欢分类。树立名相仅仅是为了将某种活动和另一些活动做微妙区分,而不是在大量生活语言的案例中进行剖析。 【想】可以理解为能令感受复现的一种能力。但是【想】的机理是什么?怎么和生活语言结合,以至于将这个概念和自省时所使用的能够让人自我理解的表述结合起来? 克在这里做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看来
    订餐号 4-23
  • 9
    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 勒庞《乌合之众》 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浪潮》,今天再回想,仍是心有余悸。
  • 54
    Brockwood Park 1978 - Public Meetings - The movement of desire 1978.8.26 - Can I strip myself of the network of language? 英国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78年讲话 —— 欲望的移动 言词编织出一张网 ,这张网就是‘我’,我能撕裂这张网吗? 这个讲话大概有90分钟,指明了很多要点,比如: 一个挑战:挑战现存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个变革,一种新生活。 一个志向:清明的头脑,最高的道义,从而,展现卓越的行动。 一个行动:并非发源于经验的、基于过去积累的知识的行动。 一个洞
  • 4
    以前听到人说“敏感”,好像有娇气、害怕、玻璃心、过敏之类的 敏感是什么? 感受到疲倦、发痒、痛苦,因而想瞌睡、避免、镇压? 敏感是什么? 感受到莫名的喜欢,因而想逃避? 敏感是什么? 感受到寂寞,因而想看书、找人聊天、看电影? 敏感是什么? 为什么不让突然冒出来感觉流淌?我在怕什么?
  • 77
    翻译,是有偏差的。 偏差的多少,受译者理解的深度和自身的局限而定; 译者的理解再深,境界再高,也无法把英文准确地翻译成中文。 所以,当我们看中译作品时,一定不要认为是克里希那穆提说的。 他可能会这么说,可是,他不会中文啊! 存疑,有一定的必要。 不是我们看不起译者,而是我们要同译者一道,共同理解作品中的真实。 真实,无关文字,不论是English, 还是中文。 文字,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沟通,不在言语之内;而在真实的关
  • 14
    抛砖引玉一下 希望诸公尽情讨论 畅所欲言 接下来我会贴一些克和别人对于轮回的论述和态度 并聊一下自己的倾向。
  • 7
    有没有克自己写的书啊,而不是基金会和其他人按演讲稿编的
  • 3
    克里希那穆提经常在他的作品中描述大地:她的丰饶、广袤和美。 他要求我们轻轻地在这片土地上,别破坏我们自身或这里的生态环境。 原句: He asked that we tread lightly on this earth without destroying ourselves or the environment.
  • 11
    意识是缺乏自我了解的。因为它全部的力量都用于呈现了它所要表达的对象。 意识抽离其自身所在的形式,即构成它自我了解的原始动力。 朋友们需要理解一件事——特别是那些喜欢猫追自己尾巴当追老鼠还不自觉的人。 你的注意力之所以在这,是因为它参与了意识的活动,其实这种注意力几乎是不能摆脱意识呈现其对象的这种活动从而独立存在的——换成更直接的话来讲,当你意识到某个事的时候,不是【自由的你】注意到了某个事,而仅仅是因
  • 18
    很多地方都有谈到【聚焦注意力】的问题。 我们传统文化中道教称之为【神】,譬如气随神走、神为精和气的妙用等说法。同时在人身上还有后天与先天两套【精气神相互转化】的机制。又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说法,是说其转化之妙在于质能的消耗要向先天之神返祖,生死都在其中。 很多地方谈到注意力的时候,主要是与【使用注意力的基本方式是聚焦】有关,就像用放大镜聚焦阳光一样,目的是为了产生明确的推动力和显现能力。这里必须提
    订餐号 4-5
  • 12
    本质就是书,但是区别在于,克的东西一开始肯定也是要用意识去读。 是字就得用意识,用意识就是用力。 到了一定阶段,当书中的意思展开后,读者差不多也应该理解了一些关键的点和它们的关系。 这时起码要明白,克本质上是反对所有“用力的方法”,譬如学个快速入静的方法,压制散乱的思想,或许找对了人,用对了劲,确实比一般人能更快的恢复安静,也就是自控能力加强了,就和掌握快速入睡的方法一样。或者练习瑜伽、呼吸法等等,你
    saxidu 4-1
  • 9
    我感觉总喜欢逃避: 你的唠叨,你的反对,我的痛苦,现实中的无常,我的厌恶… 都是我逃避的对象。 我喜欢一醉方休,不喜欢面对现实。 现实是我的困惑之处。 挑战是我的恐怖之地。 我逃不掉,却又不得不存在。 希望破灭了,剩下残缺的身体和支离破碎的意识。 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可以回避你; 可是如果我不喜欢现状,我又怎么回避现状呢?
  • 31
    一般来讲,说佛家是出世的,但实际上它的口气是非常入世的 譬如佛家谈苦说乐的,意味很明显。不过佛家的这个苦乐,和世俗掺杂了意念的苦乐还有很大不同。 佛家的苦乐可能说的就是受蕴里的苦乐,很单纯的东西。 不过谈起佛教来,其实大部分人只是知道个释迦族圣人,还有动不动就因天果地,一堆神鬼护法的大场面。还有它是印度舶来品。这么来说吧,据传,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朝。它为何传入中国呢?就和印度在20世纪不断往欧美复兴是一
  • 26
    原标题是 REGISTRATION, THE MOVEMENT OF MILLENNIA 千年记录 但是我认为 “永恒不止的机械活动” 可能更直白一些 第一个问题:没有语言的感受是什么?克的回答是,语言是意念表达自己的方式,是意念为了更具体的表达自己,从而进化出来的比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更强的产物。 接下来众人实验了一番,想搞清牵扯语言后,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譬如,是字眼创造了恐惧,还是说它作为一种中介(一种分类框架),使得新的刺激得以激活已经储存的经验。 (1)感
    云栾苁 3-27
  • 1
    衣服合体,即是修身。 以下意译自 《道德经》:名与身孰轻… 随时清楚: 想法不及身体厚实, 堆积货财不如积攒精气神, 患得患失,是病, 太爱惜某物,必然大费精神, 聚敛过度,必然损失惨重。 因此, 智慧遍及细末,则不会受辱; 智慧寂然明澈,则不会殆亡。 以此,惊惧警惕。
  • 14
    算了不聊了 一句话 判断老师只要看他对戒律的态度就可以了。 以戒为师 真实不虚。 你可以以任何头脑思辩 和巧言逻辑来指出戒律派的问题和缺点 但这却改变不了戒律为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戒 就是不去做什么 当然了这个 做 不是“我”去做 因为借用第四道的话术说,就一个人完全机械自然地去成长,是没有能力去做任何事的,人只有“它”而没有“我” 我是透过恒常努力和来自一种有意识的痛苦 在煎熬摩擦中诞生的一个 比普通的状态更
  • 5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如果规定统一的笛卡儿直角坐标系, 每个人的方位可由三个数来标示。 这三个数是可变的,由我们的行为来改变; 换句话说,我们有三个可活动的自由度。 三维物体可以投影在二维的平面上。 把一个物体投影在平面上,如同树影; 随着光源的变动,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如果我们把影子当成是真实的树, 就会觉得它变化多端,难以辨识。 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不会把树的影子当成树本身; 在三维空间中,有无穷的
  • 3
    Duration is as a line, Expansion as a Solid Duration has never two Parts together, Expansion altogether. 以上出自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1
    譬如我们说【恐惧】,书中很多地方探讨过。 那么他们讨论的这个主题总是没头没尾的出现。 我们说简单一点。 【恐惧】从根本来讲是虚无的,或者说是人造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恐惧】就是读者第一眼看上去脑子里能想到的意义。但这个词的意义会随着讨论的进行而发生拓展,然而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系统的区说明它,只能随着讨论的深入,才能利用这个概念,而扩充出其他角度上的内涵。 为何呢,克的东西需要好几个主题一起联合参照,才
  • 14
    很赞同这位吧友的话
  • 0
    意念活动是克所描述的中心主题,也是人类心理的中心主题 (一) 首先我们要区分生理和心理,在我们的语言库里我们找不到这种知识,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区分”。 现在心理层面都是意念活动,那是大脑运作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方式,这对于这个器官来讲是可能的。脑这个器官的改变是其他部分改变的开始:它必须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身体其他的部分。 (二) 其次不可避免的,话题来到关于意念活动这个其实无时不在的对象上。在
    订餐号 3-20
  • 10
    讨论开始于“二重性”这个概念,克依然是老调重弹,对什么听来的二手概念一概否定……他只强调,拿人的心智这个例子来讲,人的意识无法“解决”心智的现实(what is)这个问题,所以它发明了“怎样更好”(what should be),这就是“二重性”(或对立性)。 这种腔调在讨论“恐惧根由”的时候出现过,那时克指出“有意识”的脑细胞自己都无法解决“细胞都有的对消亡的恐惧”,所以它创造了“意识的恐惧”,包括所谓的“无意识的恐惧”也
    订餐号 3-18
  • 4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 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 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摘自《灵枢 . 本神》
  • 2
    The observer is the past; he is the past, the remembrance, the experience, the knowledge stored up in memory. The past is the observer and I observe the present which is my jealousy, my reaction. And I use the word 'jealousy' for that feeling because I recognize it as having happened in the past. It is a remembrance of jealousy through the word which is part of the past 被观者,就是从观察者的视角去看待“实相”时的对象。 当一个人从过去的视角去看待当下,看到的就是被观者observed 意思是一个人从未有能够超出意识领域去看待
  • 0
    首先克抛出一个问题,行动是什么? 随后经过讨论者的发言,克所说的行动的内涵逐渐清晰。这起源于克的观察得到的一个结论:他所观察到的行动充满了矛盾。 确切来讲,他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中包含了受制于环境的动因,而这些动因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克认为,人的动机来源于环境,所以人的动机就是行为的一部分,这里这个“行为”是指他【观察到的行为】,克接下来将要定义的【行动】,是指去掉动机后还能成立的行为。 克说,在结合
    订餐号 3-14
  • 8
    正是这种理解力使人凌驾于其他所有动物之上,并使人能够利用和支配它们, 因此,我们当然值得花时间去研究它。 Since it i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ets man above all other animals and enables him to use and dominate them, it is certainly worth our while to enquire into it. 当我们对考虑的事物没有确切的知识时, 应该用什么样的规则或标准来指导我们,使我们相信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When we are concerned with something about which we have no certain knowledge, what rules or standards should guide how confiden
  • 3
    自我的形式及其瓦解自我靠权力、名声、财富、能力、成就和造诣之类的世俗物生存。它制造并认可“你的”,以感到特别属于“我的”。虽拥有这些可据为己有的世俗物,它却总是感到空虚和不全。为弥补自身生命深处的这种骚动,自我试图用更多的获取来巩固自身。它用标着”我的”世俗物跟可能会在其中一项不如自己者比较,以突出衬托其整个拥有阵容,还经常把这些事物用于无道理和不必要的炫耀,即便是对别人不利。虽拥有世俗物,自我还
  • 53
    克的语境里,提到“时间”时,实际上是指“等待某个事情发生的这个过程”,为了区分物理世界中事物发生先后次序的预判,他称他说的这个为“心理时间”——当一个即刻的感受发生时,一个人希望这个感受能像“物理世界中某个将要发生的事一样推迟到以后”。当这种希望发生时,它就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克称之为,心理时间的本质是一个人和即刻的感受分开,这样也就在心理层面上创造了间隙(空间),时间是对这个空间的体验。 一个
    订餐号 3-13
  • 6
    克里希那穆提的全部视频在bilibili的【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
  • 0
    恐惧之根: 这是英文原版的第一个章节。 这里正对应着自知之明所提到的,【圆融】的最大障碍——恐惧。 本章对治的是意识的领域中想当大的一块“意识不敢主动触碰的恐惧”,这种恐惧在意识中的加以展现只能依赖“挑战”(外力)。仅依靠心智自行察觉这种恐惧,是心智完满的必经之路。 (一) 讨论以普的一段提问开始,普的原意是“在无意识恐惧面前,理智不存时”该如何应对?这个意思实际上指,我们的日常意识所能接触到的恐惧,都
    订餐号 3-10
  • 3
    软件。 运行着的软件可以是进程、程序、操作系统; 没运行的软件是一堆固化在磁盘中的信息。 软件本身在哪里? 它依附于磁盘上。 它本身不存在。 它代表着磁盘的属性或结构。 人们为了方便,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软件”。 想法,似乎是思想的流动,一条信息流 — 如同手机上的App,比如百度贴吧。 想法如同App。 不同的想法是不同的App。 手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甚至无数个App; 你可以同时思考多个想法吗? 由此,我同意图灵的观点: 计算
  • 3
    译者改动了英文版的章节次序,可能是按照她的理解,重新排布了章节次序。 自知之明:英文版的意思是自知和关于自知的教授 该章节开始于一个基本观点,即克诉说的这些“有关自知的教诲”的传达力是有限的,克坦然承认透过文字传达的本身就不是实际体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对于在自我探究一事上有能力去行动的人来讲,他的话才可以被作为参考依据。 讨论者们试着用“概念”和“行动”、“接受结论”和“实际体验”等说法,试图将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